近日,某些輪胎鼓包、胎裂等問題造成的汽車消費類投訴,被國家質檢總局點名為“配件質量”中最受關注的嚴重事件。什么是汽車鼓包?胎裂怎么預防呢?本周我們與大家一起來關注與輪胎相關的汽車安全問題。 文/圖鄧莉
輪胎質量:
胎側是“軟肋”
有車主反映,一旦發(fā)現輪胎有問題,譬如胎裂或者鼓包現象,到維修店檢測后的回復大多是:輪胎是人為撞壞的,后果自負。
目前市場上的轎車真空胎絕大部分是子午線輪胎,胎體簾線一般為1~2層,這種結構為車輛提供了極大的舒適性,但同時也會犧牲部分輪胎的強度。特別是容易發(fā)生鼓包的胎側部位成為一個“軟肋”。
那么輪胎怎么會鼓包或胎裂呢?一般意義上說,輪胎的鼓包和胎裂現象的發(fā)生,絕大部分是由于使用中出現強烈沖擊,導致輪胎在沖擊物和輪輞凸緣之間產生嚴重的擠壓變形,造成胎側簾紗被剪切而斷裂。這時,輪胎內部的空氣就會從斷紗處頂起,形成鼓包甚至胎裂;有時候也會因為材料間分離或受到污染等原因造成。一般的“鼓包”和胎裂的位置,都發(fā)生在輪胎在胎側部位。
輪胎“鼓包”易引起爆胎
了解了“鼓包”和“胎裂”形成的基本原因,排除先天的出廠原因,我們日常應該如何來識別和防范呢?本地米其林馳加店的一位林姓師傅告訴我們,避免輪胎鼓包,需要注意以下兩個細節(jié)。
1.胎壓不合適:
輪胎氣壓過大或過小對于輪胎來說都是不好的。胎壓太大,輪胎就會很硬,在受異常的外力作用下容易發(fā)生斷裂;氣壓偏低,輪胎就容易扁,受硬物撞擊時容易在障礙物與輪圈之間發(fā)生斷裂。
[正確方法]:
胎壓在說明書或者車門的內側均會標明,平時去美容店洗車的時候也可以讓師傅幫忙量一下,或者自備胎壓計,時常自我檢測。
2.路況惡劣:
如果你經常走泥濘的爛路,尤其是坑坑洼洼容易對輪胎造成傷害的惡劣路況,那么由此造成胎裂只能自算倒霉。即使與廠家或維修店爭辯輪胎質量問題,也說不過去。
[正確方法]:
路過坑洞、駛上馬路與人行道直接的路肩時,要保證車輛與障礙物的角度,角度以直角最好。直角的時候是輪胎面與馬路路肩接觸。如果是銳角接觸,那么就容易造成胎側與障礙物直接接觸,損害輪胎。此時,車速一定要慢。
師傅指出,車主平時可以自行通過以下的外觀情況,判斷輪胎是否受沖擊而容易導致胎裂或者鼓包。
1.胎側位置有沒有沖擊或刮蹭的痕跡;
2.輪胎內里是否有裂紋或者凹痕,留意橫向的凹痕;
3.如果輪胎不幸鼓包,那么留意鼓包位置的輪圈,是否有黑色的痕跡或輪圈變形的痕跡。
假如你的輪胎上有這些痕跡的話,那么有可能發(fā)生了胎裂。師傅指出,如果輪胎側面出現“鼓包”,是一個非常危險的信號,輪胎隨時可能會有爆胎危險,一定要馬上到正規(guī)的輪胎店里進行專業(yè)檢測和更換。
關注:
消費者要維護自身權益
一般來說,輪胎出廠面向市場銷售,必須要滿足國家的強制檢驗法規(guī):如外緣尺寸、柱壓實驗、高速實驗、耐久實驗等,但這僅僅是最基本的保障。有時因為廠家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造成如簾線的強度適當降低等原因引起的產品質量下降,就容易造成用戶使用時輪胎鼓包。此外,部分車型的輪胎照搬國外標準,追求扁平比,也容易造成輪胎鼓包或者胎裂問題。師傅特別指出,假如你的輪胎型號的扁平比小于55的話,那么你就需要多多留心,小心駕駛。
因輪胎的生產企業(yè)在工藝上造成鼓包的概率較小,但并不排除因為廠家在制造輪胎過程中,如因扁平比過低、懸吊過硬等造成鼓包和胎裂,那么消費者就要通過有效途徑進行投訴。
具體狀況大體可以分為以下幾種:
1.輪胎里面的簾線發(fā)生斷裂現象;
2.正常情況下,輪胎里的簾線是按一定密度排列的,如果局部密度不夠發(fā)生稀開現象就產生起鼓現象。這種情況可能是原材料或生產時有拉伸情況所造成;
3.在組裝輪胎時,因割斷胎口簾線造成充氣起鼓;
4.在使用時,因輪胎缺氣碾壓而造成簾線斷裂;
5.生產的時候材料受到污染,導致某部位材料間的分離造成起鼓;
6.因為受到油污污染,造成輪胎橡膠膨脹起鼓。
車主如果發(fā)現輪胎鼓包這一危險信號,應該馬上停止使用,更換輪胎。
雨季更換輪胎小常識
主持人:鄧莉
廣州日報:
我的車現在用的是剛出廠時配的輪胎,好幾年了,磨損得也差不多,現在想換一套,除了應付日常跑之外,還要求排水性能好一些,因為有幾次我老婆下雨天時打滑差點出事,我也經常跑工地的泥濘道路。另外,我的朋友檢查了我的輪胎,說還可以用,且告訴我一個小竅門,只要稍微降低胎壓,就能防止雨天打滑?這樣可行否?
黃先生:
你好!輪胎和地面的附著力會因為水而大大降低,這就是為什么雨天車子容易打滑的原因。廣州已進入雨季,接下來會經常下雨,所以,如果輪胎磨損嚴重,磨到了標記線,胎紋消失就一定要更換。降低胎壓以使輪胎和地面間摩擦面積增大,進而增大附著力,這并非什么好方法,這樣反而容易造成車胎打滑,加劇磨損,降低使用壽命。不管雨季與否,保持正常胎壓極其關鍵。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