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2月15日電 據《北京晨報》報道,從今年7月1日起,中國內地土地出讓制度將出現重大變革,除了“招拍掛”外,勾地制度也將成為土地出讓的一種重要方式。
在春節(jié)前公布的《招標拍賣掛牌出讓國有土地使用權規(guī)范(征求意見稿)》中,國土資源部首次提出“有條件的地方,可以建立勾地制度。”14日,國土資源部土地利用司負責人肯定地表示,勾地制度將于今年7月1日起試行。
據悉,征求意見稿把“勾地”解釋為,單位和個人對具體宗地有使用意向的,可以提出“勾地”申請,并承諾愿意支付的土地價格。國土管理部門認為其承諾的土地價格和條件可以接受的,應當及時以招標、拍賣、掛牌方式出讓該宗土地。提出“勾地”申請的單位和個人應當參加該宗土地的招標、拍賣、掛牌出讓活動,且報價不得低于其承諾的土地價格。
種種跡象表明,國土資源部之所以試行勾地制度,主要是受到土地“招拍掛”接二連三出現流拍事件的影響所采取的一項應急措施。
2004年8月31日后,“招拍掛”成為市場土地供應的唯一方式。去年,房地產宏觀調控力度空前加大,觀望氣氛在全國范圍內蔓延,上海等沿海城市房價不斷下調。去年9月,作為最早實行“招拍掛”的城市之一,深圳出現土地流拍。同時,武漢、南京等城市也相繼出現土地流拍現象。
有專家表示,土地流拍如果頻頻出現將帶來嚴重后果,如導致土地供應大量減少,從而加大了房價上漲的空間和預期,而這與宏觀調控政策的初衷不符。勾地制度則被認為是規(guī)避流拍風險、讓土地價格保持穩(wěn)定的有效手段。
據了解,勾地制度是從香港引進的。根據香港的經驗,勾地制度可以增加政府與開發(fā)商的信息溝通,減少開發(fā)商的盲目性,從而使土地供應更加有效。(栗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