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他們那一代知識分子一樣,危機感總是伴隨著使命感。吳敬璉對女兒坦言,對于生老病死還看得不是很開,因為在這個世界上尚有事沒有做到,中國經(jīng)濟改革就是一件,如果做不成他將不甘心
很少有人知道,經(jīng)濟學家吳敬璉退休之后夢想的生活是什么。那將是一種遠離經(jīng)濟學研究的生活——擁有自己的木工車間,邊聽著莫扎特的音樂邊做木制家具。
30年多前的吳敬璉,不僅僅會做木工,而且還會做木工工具。當年從干;乇本┑臅r候,他帶回了一套親手制作的硬木長、中、短刨子。他對女兒說,會做木匠工具的木匠是最高等的木匠。
然而,今年77歲的吳敬璉仍未思養(yǎng)老,每天工作14小時,寫文章、作講演、給學生上課,對自己的知識更新也一刻不懈怠。他的勤懇讓比他年輕一半的人看著都頭暈。
吳敬璉的長女吳曉蓮在所著新書《我和爸爸吳敬璉》中透露,吳敬璉愛好非常廣泛,對集郵、集古錢幣、音樂、歷史、文學、做木工活、電腦和其他電子產(chǎn)品都很有研究,而且是一個不折不扣的電子發(fā)燒友,他完全可以成為這些方面的專家,但他放不下他的經(jīng)濟學。
書中這樣寫道,使命感和危機感使他不能放松,猶如舞蹈者永遠也脫不下來的紅舞鞋。即使在他自己期望放松的時候,那雙鞋也會纏綁在他腳上,鞭策著他,一直認真地舞下去。
“公眾可能認為我的父親距離決策層很近,但我不覺得他自己是這么認為的,他只是將自己定位為一個學者,向決策者提出盡可能正確的建議,至于被不被采納,那是另外一回事!眳菚陨7日晚接受《第一財經(jīng)日報》專訪時如此表示。
極端“入世”構成了“出世”
在吳曉蓮看來,吳敬璉性格中最大的三個特點是:求知欲強,認真和執(zhí)著,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理想主義者。他活得很純粹,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他所鐘愛的經(jīng)濟學上,以至于對人情世故都不甚在意。
吳敬璉堅持市場的取向,在理論界、學術研究界、青年學生中都有非常廣泛的影響。吳敬璉所在的國務院發(fā)展研究中心主要職能是給決策者提供咨詢意見。他要經(jīng)常與決策者們見面,在決策者們面前說話,也可能在他們面前與持有不同意見者爭論,有時持有不同意見者就是決策者本人。他的意見或者被欣賞或者遭批駁,都有可能讓他出名;而后者可能讓他“倒霉”。
1990年,吳敬璉被冠以“吳市場”這一名稱,起因是在一次經(jīng)濟問題座談會上,吳敬璉支持 “市場取向派”經(jīng)濟學家薛暮橋,與另外幾位主張“計劃取向”的政治家和理論家發(fā)生了激烈的爭論。吳敬璉 “引經(jīng)據(jù)典”,為市場經(jīng)濟辯護。他因此被一些人叫做“吳市場”,在當時的情況下可能并不是對他的褒獎。
后來的十幾年,吳敬璉不斷完善市場經(jīng)濟理論,最終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論體系。他堅定地認為中國走這條道路是正確的,即使頂著巨大的政治壓力,或者遭人誤解或批判。
不退縮并不代表吳敬璉的心中沒有矛盾。在與吳曉蓮的談話中,吳敬璉也逐漸意識到人能做的事情是很少的。“這是他心中一個時隱時現(xiàn)的小矛盾,但還不夠大,很多時候他會忽略這一點,繼續(xù)前行!眳菚陨徴f,無論是他知天命而行,還是知天命而不認命,吳敬璉極端“入世”已經(jīng)構成了“出世”,使他更接近純粹。這種純粹也使他對于壓力有了更強的承受能力,社會輿論對他的誤解和爭議,很多時候他是不以為意的。
[1] [2] [3]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