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的臉譜
中國戲曲在化裝上,臉譜非常重要。對于戲曲人物的褒貶,往往也通過臉譜來表現(xiàn)。追溯臉譜的來歷,無非是三種來源:第一是受面具之影響發(fā)展而來。最早的是"方相氏黃金四目"(見《周禮》),后來戴面具的有北齊蘭陵王。從南戲、元雜劇一直到后來的弋、昆等諸腔的演出,臉譜就成了戲曲舞臺上人物化裝的重要手段之一。第二個原因,是從各種藝術(shù)形式的化裝演變而來。主要是歷代戲劇化裝,即勾眼窩、勾鼻嘴角、勾臉紋等。如最早的《張協(xié)狀元》中扮王德用的在腦門上就畫一個鹿的圖案。到了元雜劇更有紅、白、黑臉之分了。古代化裝愈演愈華麗,也影響到臉譜的發(fā)展。第三種起源于劇中扮演神怪的化妝而來。比如扮演某種神怪,就將某種形象畫在臉上,或?qū)⒛呈挛锂嬙谀樕,如火神就畫火焰、風(fēng)神就畫一些云形、龍王就畫成龍頭樣。趙匡胤是帝王,扮演者在額頭上畫龍形;包拯能入陰曹地府,故額間畫一月形;鐘馗死后,恨福來遲,所以額間繪一蝙蝠;竇爾墩能使虎頭雙鉤,額間畫一鉤形。總之,凡勾臉者,額間有特別圖案均有一定意義,而且其圖案均稍寓有褒貶之意。據(jù)齊如山的《國劇匯編》說,另外還有一種解釋,認為戲曲的臉譜,與中國的文字書法很相似!墩f文》中有指事、象形、會意、假借、轉(zhuǎn)注、形聲六書法。而中國戲曲的臉譜亦寓有這些意思。如:指事--劇中凡是剛直不屈、忠心赤膽、鐵面無私、見義勇為之人物,均以黑紅兩色表示之;凡屬心術(shù)奸詐、為人奸刁、心地狠毒的人物,都以白臉表示之。這就是所謂:"赤者忠勇、黃者猛烈、白屬奸詐、黑主憨直、青多妖邪、金銀為神怪之謂也。"象形--如劇中之孫悟空、豬八戒、牛神、鶴童、金錢豹等,其面部均勾猴、豬、鶴、豹之形狀。會意--如張飛臉上繪一蝴蝶,趙匡胤眉間繪一條龍。假借--有屬姓氏相同而假借的。如關(guān)羽、關(guān)勝、《施公案》中之關(guān)太都用紅臉,乃借關(guān)羽之紅臉也;屬于遺傳性假借的,如孟良之子孟強,焦贊之子焦玉,張飛之子張苞,如此等等。另外從顏色上分有紅、紫、黑、藍、綠、黃、金、銀、粉、灰、白等色。 紅色臉--表現(xiàn)赤膽忠心、性情耿直的人物。如關(guān)羽、孟良、姜維等;紫色臉--表現(xiàn)有武功的忠臣,如廉頗、徐延昭、常遇春等;粉紅色臉--表示血色轉(zhuǎn)淺、年老氣衰的將士,如黃蓋、嚴顏、花振芳等;黑色臉--表現(xiàn)粗莽、憨直、忠勇誠摯的人,如包拯、張飛、牛皋等;藍色臉--表現(xiàn)為人不但粗莽,而且其人必兇猛有心計,如馬武、單雄信、竇爾墩等;綠色臉--表現(xiàn)性躁好動、出身綠林的人,如青面虎、程咬金等;黃色臉--表現(xiàn)其人內(nèi)心有計,而外不露暴烈之態(tài),如宇文成都、方臘等;金色臉--表現(xiàn)神仙,如如來佛、二郎神等;銀色臉--次于金色,如財神等神怪;淡青色臉--如判官、哼哈二將;灰色臉--表示年邁氣色已衰之英雄,如李克用等;油白色臉--此非奸臉,用粉白色,如馬謖、楊阜、張獻忠等。從臉譜上的式樣分,又有各式臉:如整臉--乃全臉一色,不歪不破,如包拯、趙匡胤;三塊瓦臉--乃將眉眼于勾描時加寬,將全臉界兩腮及額分為三塊,故叫三塊瓦,如姜維、關(guān)勝即是;花三塊瓦臉--乃于三塊瓦之中,增添許多花紋,如馬武、曹洪、竇爾墩等;老臉--乃表老人之意,如黃蓋、徐延昭、姚期等;碎臉--臉上有極瑣碎之花紋,如楊七郎、單雄信等;元寶臉--乃只將眉下勾為花臉,其額間一片,留而不勾,其花形似元寶,如《惡虎村》之王棟,《牧羊圈》之中中軍等;破臉--乃表示五官不正,勾此臉之人,大半為匪徒盜賊,鼻眼歪斜,毫無定譜。除此之外還有歪臉、蝴蝶臉、英雄臉、隨意臉等。從類別上分又有僧臉,如魯智深;兇僧臉,如法秉;神仙臉如天師、太乙真人;精靈臉如孫行者;妖怪臉如蛇蝎、蜈蚣、蛤蟆等;太監(jiān)臉如王振、劉瑾;象形臉等等。還有奸臉:分大白臉,如曹操、費無忌;元寶臉,如嚴柿藩;腰子臉;豆腐臉、如湯勤、蔣干;棗核臉,如楊香五、朱光祖,此二人系義俠一流,亦抹白粉,以表示其行動滑稽、足智多謀的意思。至于臉譜的化裝,又分揉臉、勾臉、抹臉三種。臉譜中就畫眉一門,又分為本眉、直眉、老眉、點眉、奸眉、鋸齒眉、狼牙眉、鴨蛋眉、棒槌眉、臥蠶眉、蝶翅眉、垂眉、環(huán)眉、勺眉、一字眉、萬字眉、葫蘆眉、圓立眉、火焰眉、柳葉眉等20多種。眼窩又分為:直眼窩、老眼窩、丹鳳眼窩、烏眼窩、環(huán)眼窩、奸眼窩、垂眼窩、腰子眼窩、葫蘆眼窩等數(shù)種。花嘴,又分為元寶嘴、虎嘴、雷公嘴、火盆嘴、菱角嘴、撇嘴等;畫腦門分:金腦門、太極腦門、北斗腦門、卦象腦門、火焰腦門、紅腦門、淡青腦門、虎字腦門、壽字腦門、葫蘆腦門、點錐腦門、月形腦門、桃形腦門、物形腦門、畫形腦門等。據(jù)齊如山說:"中國劇,在明初以前,文人大致均不勾臉,畫花臉者,只有奸猾一流人物,如曹操等滿畫,故名曰大花臉,嚴世藩等只畫一半,故名曰二花臉,伯噽等粉塊又小,故名曰三花臉,蔣干等粉塊最小,故名曰小花臉。大致古人之畫臉者,只此而已。然則劇中之勾臉,始自何時,此雖不敢斷定于何年,然明朝方始盛行,則約可斷言。蓋元人雜劇中,凈末之界限,并不甚嚴。如《李逵負荊》雜劇中之李逵,《昊天塔》雜劇中之孟良,皆為末腳扮演。"由此可見中國戲曲臉譜之盛行,恐怕是從明代海鹽腔、弋陽腔到昆山腔才盛行起來,發(fā)展到京劇,臉譜已經(jīng)成為戲劇化裝的重要手段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