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日上午去濟南奧體中心采訪比賽,順路走進了主新聞中心,發(fā)現(xiàn)可容納數(shù)百人的記者工作廳空空蕩蕩。
一位志愿者告訴記者,開賽以來這里的利用率并不高。靜心一想,全運會畢竟與奧運會大不相同。奧運會時,每個國家、每家媒體獲得的采訪名額非常有限,坐守主新聞中心便成了分身乏術的記者們的上佳選擇。而本屆全運會,好客的山東充分滿足了各家媒體的采訪需求,各路媒體在排兵布陣時游刃有余,對主新聞中心也就不那么依賴。更重要的是,本次賽事因分散在山東17個城市舉辦,也大大分流了記者。
采訪游泳比賽的第一天,記者入場時被攔,保安說還需一個特別的通行證。工作人員說,這么做是為了與奧運接軌。殊不知,奧運會上游泳屬熱門項目,由于采訪記者人數(shù)大大超出媒體區(qū)的容量,組委會才有限制措施,但全運會上的游泳記者遠沒有多到組織者招架不了的地步。好在組委會非常虛心,聽取大家意見后第二天就作了改正。
而在一些真正需要接軌的地方,我們還做得遠遠不夠。比如,在賽場上設立混合區(qū)、決賽后要組織獲獎者召開新聞發(fā)布會等等,這些都是國際大賽媒體服務的慣例。但至今,一些項目的混合區(qū)形同虛設,一些項目根本不組織發(fā)布會,得不到訊息的記者們一籌莫展。
奧運會有著一整套成熟、規(guī)范的操作模式和標準。但這些標準還需根據現(xiàn)實的需要進行選擇和梳理,如果只是機械地照搬和模仿,只能事倍功半。
奧運會講求所有賽事盡可能在一個城市進行,便于運動員參賽和媒體采訪。而全運會的趨勢是賽區(qū)越來越分散。畢竟,以現(xiàn)在中國的經濟發(fā)展水平和城市消費能力來看,如果所有場館都密集一地,會給賽后利用帶來非常大的壓力,很可能造成巨大的資源浪費;而化整為零的做法,既推動了各地場館和市政建設,又吸引了更多人參與其中,可謂一舉多得。
正是看到了這種普惠效應,盡管采訪全運會越來越辛苦,但大家都沒什么怨言。
(本報濟南10月20日電)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