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臺北市北投溪的中國國民黨元老于右任“梅庭”故居日前對外開放,大門入口柱上“梅庭”二字是于右任親手題字。 中新社發(fā) 曾嘉 攝
中新社臺北一月十四日電 題:草圣于右任與北投“梅庭”寓所
中新社記者 曾嘉 陳立宇
位于臺北市北投溪的歷史建筑“梅庭”,曾是有“一代草圣”稱號的國民黨元老于右任的寓所。原本閑置多年,市政府耗資新臺幣近兩千萬元整修后,日前正式開館,并推出歷史建筑常設展,向民眾免費開放參觀。
在臺北市政府觀光局安排下,“梅庭”志工黃伊莉帶記者走進這座耄耋老屋,了解于老前輩的晚年生活。
日式建筑見證戰(zhàn)爭歲月
“梅庭”建于一九三0年,房子依山勢呈城垛式,從北投溪方向看為兩層樓面,但從正面中山路看則是一層。整個建筑地板面積三百三十五平方米,加上外面庭院的面積八百平方米。
“建成初期為日本高級軍官住所,與臺北縣金瓜石的太子賓館和陽明山的草山行館是同期的,特點是地上為日式和風建筑,地下為西式鋼筋混凝土,為防空洞!秉S伊莉說,“梅庭”見證了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歲月,所幸并未遭到戰(zhàn)爭損毀。
大門入口柱上“梅庭”二字是于老親手題字。為何稱“梅庭”?于家后人對確切原因也不清楚,但推測他很愛梅、蘭,可能因此命名。“在一月七日開幕當天,于右任三子于中令特地從美國洛杉磯趕回來,與臺北市長郝龍斌在庭院中種植梅花留念!
目前館內(nèi)規(guī)劃歷史建筑常設展,介紹“梅庭”的日式建筑結(jié)構(gòu);觀光局也把其規(guī)劃為旅游服務中心,與附近日據(jù)時期留下的建物、造景,北投溫泉博物館和綠色圖書館等,讓民眾到北投體驗頗具歷史文化意義的建筑物。
避暑、避壽、避關(guān)說
“于先生來臺灣后,居住在臺北市青田街寓所,這里主要是他避暑、避壽、避關(guān)說的時候來住! 黃伊莉告訴記者,于老來臺后擔任“監(jiān)察院長”,因為要彈劾一些不法公務人員,就可能遇到有人登門為不法者講情,為躲避那些關(guān)說,于老先生會來這里;有時候為躲避別人為他祝壽,以及避暑等原因,也會來這里居住。
在客廳走廊,照片拉近參觀者和于先生的距離。包括在大陸時期,一九四一年和羅家倫、劉延濤于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合影;在大陸協(xié)辦學校的照片;來臺灣后,擔任“監(jiān)察院長”,參加藝文活動,與張大千先生合影;在高雄港遙望大陸的照片;以及一家人合影等等!斑@位是香港中文大學校長劉遵義,他是于先生的侄孫!秉S伊莉指著照片說
她告訴記者,自己本來對于老先生并不熟悉,“但當我讀過于老先生的事跡后,發(fā)現(xiàn)于右任是一位革命家、一位有風范的政治家,更是集草書大集的書法藝術(shù)家!
“一九六四年于老去世時,人們打開他的保險箱,發(fā)現(xiàn)只有一張借據(jù),是一張為了兒子出國讀書向別人借錢的借據(jù)!秉S伊莉感慨,于老先生一生清風亮節(jié),沒有留下任何有形資產(chǎn),但留給世人的典范和文化的保存,價值是無限的。
雅賊盜于老墨寶
起居室規(guī)劃成于老的書法展室!斑@張大書桌是根據(jù)于先生生前使用的樣式復制而成的。書桌上于先生簡介是文化大學教授王士儀特別撰寫的,讓大家能夠更清楚地認識于右任先生!秉S伊莉介紹說,“這里有一副于老先生寫給劉延濤的字,出自論語;這是于先生行書,唐朝孟浩然詩句;‘后天下之樂,鑄大道之行’,看起來有點怪,比較不對稱,可能是隨性寫來,也是給劉延濤先生的!
劉延濤曾擔任于右任秘書,協(xié)助于老創(chuàng)辦“標準草書社”,收集很多標準草書字體,再把它歸類出版《標準草書》,“現(xiàn)在不少書法愛好者學習草書,都要看這本書。”
黃伊莉表示,看這些書畫,于先生對于大陸的思念,從他字里行間表露出來。
在茶憩小室,兩個溫泉排水孔顯示在日據(jù)時期曾是溫泉澡堂,現(xiàn)在這里規(guī)劃為游客休息室。墻上原本掛有一副于老草書杜甫的《秋興八首》,但開放沒幾日就被偷走了。
黃伊莉無奈地說:“可能是有人很喜歡于先生的書法。雖然是復制品,但是版權(quán)還是很貴的,我們以后會加強有關(guān)安全工作!(完)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