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里秦淮茶館簇擁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边@是唐代大詩人杜牧《泊秦淮》一詩對秦淮河的描繪。秦淮河孕育了金陵古城,也孕育了南京的茶館。有的書上記載,南京歷史上最盛時有茶館1000余處。蜿蜒曲折的秦淮河源自南京東南句容的寶華山和溧水的東廬山,兩源之水于南京中華門外40里的方山匯合后,水量大增,西北流到上方門,再入南京城內;東南流至通濟門名九龍橋,再分兩支折入城區(qū)。故淮青橋至鎮(zhèn)淮橋一帶的秦淮河兩岸及其南邊的廣大市區(qū)自南朝時始,始終是南京最熱鬧繁華的地區(qū)。唐朝大詩人李白所吟唱的“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露洲”就包括了這一地區(qū),特別是夫子廟的秦淮河兩岸,更是“畫棟飛云,綺窗絲障”,“舟楫穿梭,燈船畢集”。那無數的茶館就散落在以夫子廟為中心的這片地區(qū)。
民國時期,僅流經夫子廟的這段秦淮河兩岸就有茶館二三十家之多,而這塊地區(qū)總面積還不足1平方公里,至于秦淮河畔究竟有多少茶館,已不見詳細記載了。據零星片斷約略統(tǒng)計有300余家。早在明代之時,南京就有“秦淮燈船甲天下”之說,而民國時期,說“秦淮茶館甲江南”亦不為虛妄。1934年,當時的國民黨政府首都警察廳統(tǒng)計,僅到清唱茶社品茗聽唱的游客每月多達7萬余人,在茶館的從藝人員有514人。南京不僅有陸上茶館,還有水上茶舫,每入夏季,漿聲燈影,茶舫輕弋,笙歌徹夜,游客相與浮沉于歌里,那情趣也就獨此一家。
舊時南京不論哪家茶館,堂倌沖茶技藝堪稱一絕,那堂倌右手執(zhí)太平府大銅壺一把,在離桌面3尺左右的高處對準茶盅傾注沸水,只見壺嘴猛一向下,再向上一翹,茶盅之水剛好九成滿,不多也不少,恰到好處。出奇的是從無一滴水灑落下來。其動作之迅速,注水深度之準確,實在令人嘆服。茶客要的茶,品種不同,放在面前的茶盅,其顏色花卉圖案也不一樣,絕不會你要茉莉花茶,而給的是“碧螺春”。對一些老茶客,堂倌都能熟知誰愛喝什么茶,屆時,不等茶客開口,他已在你的茶壺或茶盅里擱下你要的茶葉,絕不會搞錯。難怪至今一些老南京談起那時的茶館來,仍是津津樂道,回味無窮,神往不已。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