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東西,都想買價格低的,可近期在大宗交易平臺上,頻繁出現(xiàn)高買的怪事。
大宗交易平臺的交易價格,往往會低于當天收盤價,俗稱折價交易;可近期出現(xiàn)了溢價交易,并且發(fā)生在10只個股身上,溢價幅度均超過5%,最高超過15%,成交總額達5億元。
明明通過二級市場可節(jié)省數(shù)千萬元,為何接盤方要“舍低求高”,選擇大宗交易?大宗交易的背后是否隱藏著什么秘密?《每日經(jīng)濟新聞》記者展開了調查。
近期頻繁出現(xiàn)溢價成交
針對大小非拋售壓力,證監(jiān)會2008年4月20日發(fā)布的 《上市公司解除限售存量股份轉讓指導意見》第三條規(guī)定:“持有解除限售存量股份的股東,預計未來一個月內(nèi)公開出售解除限售存量股份的數(shù)量超過該公司股份總數(shù)1%的,應當通過證券交易所大宗交易系統(tǒng)轉讓所持股份!
簡單地說,大小非每月不能通過二級市場減持超過占總股本1%的股份;如果超過了,就只有通過大宗交易減持。
這項規(guī)定出臺后,原本冷清的大宗交易市場立即活躍起來。不過,由于解禁股股東急于套現(xiàn)等原因,賣方往往愿意以比二級市場更低的價格甩賣,成交價往往低于當天收盤價,甚至低至跌停價(大宗交易成交價需在該股當天10%漲跌幅范圍內(nèi))。
但是,今年以來,情況悄然發(fā)生了變化,屢次出現(xiàn)大幅溢價交易的情況。
據(jù)《每日經(jīng)濟新聞》記者統(tǒng)計,今年以來,大宗交易共有1000筆左右,其中折價交易高達930筆,溢價交易僅68筆。如排除可轉債、基金、B股,溢價交易只有55筆,且大多發(fā)生在6月底以后,可謂集中爆發(fā),溢價幅度超過4%的有22筆,涉及12只個股。
溢價個股中,幅度最大的是東方鋯業(yè) (002167,SZ)。6月28日其收盤價為20.30元,收盤后共有3筆大宗交易記錄,其中有兩筆是折價交易,一筆是大幅溢價,成交價為23.40元,溢價幅度高達15.27%,當天共成交26.92萬股,成交金額為629.93萬元,買賣雙方均來自中投證券廣州建設三馬路營業(yè)部。
其次是美爾雅(600107,SH),6月29日在大宗交易平臺放巨量,共成交6筆,當天收盤價為8.67元,大宗交易平臺成交價為9.7元,溢價11.88%。
最近一次溢價交易,發(fā)生在7月21日,湖北宜化(000422,SZ)的溢價幅度達11.26%。
此外,錦龍股份、北京銀行、億陽信通的溢價幅度都超過10%;鄂武商A、眾合機電、ST星美的溢價幅度均超過5%。
三種可能,或內(nèi)幕交易
“原本可以在二級市場用更低的成本買入,偏要在大宗交易市場高價接盤,這確實很蹊蹺!币晃蝗滩呗匝芯繂T在接受《每日經(jīng)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驚奇。
就拿東方鋯業(yè)來說,如按當天收盤價計算,買26.92萬股僅需546萬元,而通過大宗交易平臺,卻要花費629萬元,多花了83萬元。
曾參與大宗交易的深圳太和投資管理公司投資總監(jiān)王亮昨日告訴《每日經(jīng)濟新聞》記者。溢價交易最近集中出現(xiàn),有巧合成分。至于溢價交易的原因,主要有三種可能。
第一個可能,不排除有投資者認可上市公司價值,愿支付溢價,特別是交易量過大的,比如溢價11%的美爾雅。6月2日美爾雅發(fā)布流通股上市公告,大股東持有9088萬股解禁,7月1日公司發(fā)布了簡式權益變動報告書,大股東通過大宗交易系統(tǒng),減持了1790萬股。
王亮認為,美爾雅總股本只有3.6億股,1790萬股占4.97%,目前美爾雅成交量平均才幾百萬股,換手率2%左右,如通過二級市場買入巨量,會使股價飆漲,所付出的成本也許更大。大股東走二級市場甩賣,也會給股價沉重打擊。因此,不排除戰(zhàn)略投資者看好該公司未來,或者是股權結構優(yōu)化,引入戰(zhàn)略投資者,11%的溢價并不太重要。擁有類似特點的還包括北京銀行(601169,SH)。
第二個可能是“對倒”,自己對倒給自己過橋減持,交易價格反正都是自己控制的,高低無所謂,溢價甚至還能傳遞“積極”信號,有刺激股價的作用。
王亮認為,買賣席位全為本地營業(yè)部的錦龍股份(000712,SZ)就有這樣的可能。記者也注意到,自去年底以來,錦龍股份曾多次公告股東減持。此外,一解禁就現(xiàn)身大宗交易的眾合機電也存在上述可能。
第三個可能,就是內(nèi)幕交易或利益輸送。
王亮說:“在近期的溢價交易中,有不少個股的成交量、成交金額都很少,大可不必走大宗交易平臺。雙方要這樣做,可能就有內(nèi)幕交易或利益輸送的嫌疑!
在溢價比例較高的10只個股中,成交額最小的幾只分別是ST星美、湖北宜化、東方鋯業(yè)、億陽信通等。(朱秀偉 蒲付強)
參與互動(0) | 【編輯:李瑾】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