頻 道: 首頁|新聞|國 際·英文|財經(jīng)|體育|娛樂|港 澳|臺 灣|華 人|留學生|IT|教 育|健 康|汽 車
房 產(chǎn)|電 訊 稿|視 頻·圖 片·論 壇|圖 片 網(wǎng)|華 文 教 育|廣 告|演 出|圖 片 庫|供 稿
■ 本頁位置:首頁新聞中心社會新聞
站內(nèi)檢索: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流浪老漢遇見好心人 夫婦贍養(yǎng)撿來的“爹”13年
2007年05月08日 16:03 來源:新文化報

  敦化市黃泥河鎮(zhèn)威虎嶺村有一個普通的四口之家:一位年近八旬的老人,一對年過半百的夫婦,一個上大學的孩子。與其他家庭相比,惟一不普通的就是,那位年近八旬的老人,是夫婦倆13年前撿來的“爹”。

  流浪老人遇到好心夫婦

  何德安、吳淑華夫婦退休后,開了間食雜店。1994年12月20日,冰天雪地,吳淑華正整理柜臺內(nèi)擺放的貨品時,食雜店進來一位衣衫襤褸,蓬頭垢面的老人,“太冷了,我進來暖和一會!”吳淑華趕緊把老人扶到火爐旁取暖,關(guān)切地詢問:“大冷的天,你這么大年紀,怎么一個人到這兒來了?”

  “我叫沙永清,今年66歲,沒有家,是流浪到這兒的。”老人說。經(jīng)過了解,老人家住敦化,“文革”時期與家人失散,就四處流浪乞討。

  吳淑華叫來丈夫何德安,“老人太可憐了,咱們收留他吧,幫他找親人!”憨厚老實的何德安贊成妻子的想法。

  照顧老人勝似親人

  夫婦二人收入并不高,每年要拿出萬余元供兒子讀大學,吳淑華還有一位年過八旬的老母親要贍養(yǎng)。自沙永清進入這個家后,夫婦倆的日子過得有些緊巴。盡管這樣,但夫婦倆對老人還是悉心照料,老人的身體狀況也是一天比一天好。13年以來,夫婦倆從來沒有和老人紅過臉。

  1996年4月,老人突患低血糖、貧血癥,他心里明白,這一病勢必會給家里帶來經(jīng)濟負擔,便堅持不去醫(yī)院治療。何德安和吳淑華堅決不肯,他們四處籌款,輾轉(zhuǎn)長春、吉林等地,花了2萬余元治好了老人的病。

  2000年初,沙永清老人右眼因患白內(nèi)障而失明,為了不使“老爹”寂寞,何德安每天都要扶著他到屋外曬太陽,陪他聊天。吳淑華做好飯菜,給老人端來,而且總是把最好吃的留給老人!拔业挠H人不在身邊,他們就是我的親人!”這句話,沙永清老人時常掛在嘴邊。

  大愛延續(xù)不圖回報

  這些年,何德安、吳淑華夫婦照顧老人的佳話早已在當?shù)貍鏖_,為了照顧老人,夫婦倆仍住在20多年前蓋的破舊平房內(nèi),兒子放暑假回來,也會給“爺爺”帶回很多好吃的。

  鄰居都很敬佩夫婦倆,但也有人說他們傻,對這樣的人,夫婦倆回答,“誰沒有老的時候,誰沒有落難的時候?”

  “其實也沒做啥,就是家中多添一雙筷子的事!如果當初沒有收留老人,我們的心里會不安的。”面對記者,夫婦倆質(zhì)樸地說,“我們還要為老人養(yǎng)老送終!”(記者呂闖)


[每 日 更 新]
- 中國赴日留學人員人數(shù)累計達到九十萬人
- 臺"陸委會"副主委:江陳會對兩岸關(guān)系具重要意義
- 大陸海協(xié)會副會長張銘清抵臺灣 參加學術(shù)研討會
- 國產(chǎn)新舟60支線飛機成功首航 飛行平穩(wěn)噪音不大
- 阿利耶夫再次當選阿塞拜疆總統(tǒng) 得票率為88.73%
- 九名中國工人在蘇丹遭綁架 大使館啟動應(yīng)急機制
- 證監(jiān)會:城商行等三類企業(yè)暫停上市的說法不準確
關(guān)于我們】-新聞中心 】- 供稿服務(wù)】-圖片庫服務(wù)】-【資源合作-【留言反饋】-【招聘信息】-【不良和違法信息舉報
有獎新聞線索:(010)68315046

本網(wǎng)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觀點。 刊用本網(wǎng)站稿件,務(wù)經(jīng)書面授權(quán)。
未經(jīng)授權(quán)禁止轉(zhuǎn)載、摘編、復(fù)制及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

法律顧問:大地律師事務(wù)所 趙小魯 方宇
[ 網(wǎng)上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0106168)][京ICP備05004340號] 建議最佳瀏覽效果為1024*768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