頻 道: 首 頁|新 聞|國 際|財 經|體 育|娛 樂|港 澳|臺 灣|華 人|留 學 生|IT|教 育|健 康|汽 車
房 產|電 訊 稿|圖片·論壇|圖片網(wǎng)|華文教育|視 頻|產經資訊|廣 告|演 出|圖片庫|供 稿
■ 本頁位置:滾動新聞
站內檢索: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學者:搶救民俗文化空間成非物質遺產保護當務之急
2007年02月10日 02:32 來源:中國新聞網(wǎng)

  中新社北京二月九日電 (記者 應妮)著名民俗學家烏丙安教授今日在此間“東岳論壇”上表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當務之急,應在于搶救民俗文化空間。

  由中國民俗學會和北京民俗博物館主辦的“東岳論壇”已舉辦三屆,本屆論壇的主題為“文化空間:節(jié)日與社會生活的公共性”,有來自七個國家和地區(qū)的三十余名民俗專家參加。

  烏丙安今天在論壇指出,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已成中國上至政府下到民眾的共識,但仍存在帶有傾向性的缺欠。

  他舉例說明,二00六年中國政府批準的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五百一十八項,文學藝術門類的項目占一多半,民俗文化門類的項目只有七十項,這其中屬于節(jié)日集會、廟會祭奠類的民間文化空間只有五十項。民俗文化項目,特別是民俗文化空間的保護項目,僅及藝術門類項目的百分之十五,顯然嚴重失衡。

  而在鑒別和篩選中,存在著一定程度的輕視民俗文化遺產保護和重視藝術遺產保護的傾向,尤其輕視民俗文化空間的節(jié)日文化和廟會文化遺產。

  他認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存在一定的觀念誤差,“往往是把一個整體的文化遺產割裂肢解開來,而文化多樣性就在于各個細部、局部都是為這個整體服務的”,他強調不能只注重細的藝術門類,而忽略大的文化空間背景。“‘花兒’成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卻不保護‘花兒會’,將來‘花兒會’沒了還去哪里找‘花兒’?”他反問。(完)


 
編輯:邱觀史】
 


  打印稿件
 
[每 日 更 新]
- 中國赴日留學人員人數(shù)累計達到九十萬人
- 臺"陸委會"副主委:江陳會對兩岸關系具重要意義
- 大陸海協(xié)會副會長張銘清抵臺灣 參加學術研討會
- 國產新舟60支線飛機成功首航 飛行平穩(wěn)噪音不大
- 阿利耶夫再次當選阿塞拜疆總統(tǒng) 得票率為88.73%
- 九名中國工人在蘇丹遭綁架 大使館啟動應急機制
- 證監(jiān)會:城商行等三類企業(yè)暫停上市的說法不準確
關于我們】-新聞中心 】- 供稿服務】-圖片庫服務】-【資源合作-【留言反饋】-【招聘信息】-【不良和違法信息舉報
有獎新聞線索:(010)68315046

本網(wǎng)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觀點。 刊用本網(wǎng)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

法律顧問:大地律師事務所 趙小魯 方宇
[ 網(wǎng)上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0106168)][京ICP備05004340號] 建議最佳瀏覽效果為1024*768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