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世關注的哥本哈根會議終于閉幕,其最終成果《哥本哈根協(xié)議》不具法律約束力,盡管這避免了大會的完全失敗,但外媒和一些第三世界國家仍然表達了失望甚至激烈反對。(據《新京報》)。但是,盡管協(xié)議不具強制力,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卻必須走上低碳革命之路了。
在最近20年來蓬勃增長的經濟大潮中,有一個獨一無二的組合:“中美國”(Chimerica)。這是哈佛大學經濟史教授尼爾·弗格森提出來的一個概念,在2007年3月5日《洛杉磯時報》上一篇名為《買下中美國》的文章中,弗格森宣稱,美國和中國不是兩個國家,而是同屬于一個叫“中美國”的國家,它們之間是一種共生關系:一個儲蓄一個消費,一個出口一個進口,一個提供產品一個提供服務,一個儲備外匯一個印制美元。他說:“這是極好的聯姻。”當然,這也是一種高碳的聯姻。在前所未有的環(huán)境壓力面前,這兩個國家原有的增長模式都已經難以為繼了。
在突如其來的金融海嘯面前,美國人一直引以為傲的高碳生活方式已經走進了死胡同。即使沒有次貸危機,這種生產過程的去物質化和消費過程的高物質化并存的增長模式,從環(huán)境角度看也早已不可持續(xù)。
走到十字路口的,還有這對經濟雙胞胎中的另一位。美國式的超前消費的背后,是中國式的兇猛生產,兩者其實是一體兩面、互為表里。
在最近幾輪經濟周期中,中國經濟的推動力主要來自投資和出口這兩臺引擎,它們本身也高度相關。與美國、歐洲和日本等發(fā)達經濟體生產過程的去物質化進程同步的,是中國這個世界工廠的快速崛起,以及與此相關的重化工化。世界市場的主要商品生產活動向中國的轉移,給中國帶來了走出貧困的重要推動力,也直接推高了中國的資源和能源消耗。與此相適應的,則是中國國內行政力量主導下的快速城市化,以及由此帶來的基礎設施建設投資熱潮。中國經濟增長模式中根深蒂固的GDP主義,則不斷為這股熱潮推波助瀾、火上澆油。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