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zhàn)爭期間,由于日軍的封鎖和災荒,由于國民黨軍的重兵包圍和封鎖,由于皖南事變后國民黨政府中止了對八路軍一切正常的配給等原因,陜甘寧邊區(qū)遇到了抗戰(zhàn)以來最為嚴重的經濟困難,出現(xiàn)了糧食、醫(yī)藥、棉布、食鹽等日常用品奇缺的狀況。
1940年5月,朱德從前線回延安后,感觸最深的一點就是這時的延安城與三年前相比,人多了,東西卻少了。昔日紅火熱鬧的延安市場如今雖然還天天有集,但趕集的人冷清了許多,賣瓜果、蔬菜、肉蛋、蒸饃的少了,倒多了一些賣破舊家什、農具、牲畜的人。朱德心想,如不采取重大措施,不足以扭轉局面。于是,他邀請正在延安的中共南方局常委董必武、延安自然科學院院長徐特立和邊區(qū)搞財政經濟工作的幾個負責人一起到各地調研工、農、商各業(yè)的情況,以便從中找到答案。
此時,胡宗南幾十萬大軍正虎視眈眈地注視著邊區(qū)。為了保障中共中央的安全,朱德下令從晉西北調三五九旅回防陜甘寧邊區(qū)。這一來,原本突出的糧食困難問題更為嚴峻。為了解決吃飯問題,朱德提出在不妨礙部隊作戰(zhàn)和訓練的前提下,實行屯田軍墾。
接下來的問題就是到哪里去屯墾?一天,朱德與警衛(wèi)在草莽中艱難地探路,來到一間破茅屋前。一個身材瘦小的老漢驚慌地打量著這些當兵的。朱德問:“老哥,你好呵?這地方是啥位置?”老漢木訥地說:“南泥灣!
朱德拉老漢一起坐到一塊大石頭上拉起家常。朱德問:“老鄉(xiāng)哥,請問這里能打糧嗎?”唐老漢說:“怎么不能?!這里我很熟悉,地肥得很喲!只是這里的水不能喝,沒一戶人家!
隨后,朱德請?zhí)评蠞h當向導,一起勘查南泥灣的山林野谷。大概是因為土地太肥沃,野蒿居然長到一人多高。他們來到一片開闊的谷地里,朱德俯身抓了一把土,湊到鼻前聞了聞,又攥在手里捏了捏,興奮地說“好土!好土!開荒種糧完全可以!”朱德當即表示要請老漢為開墾部隊的編外“顧問”,老漢欣然接受,并把南泥灣的情況詳細地向朱德作了介紹。
經過幾天踏勘,朱德對南泥灣的實際情形做到了胸中有數(shù)。與此同時,在陜甘寧邊區(qū)政府建設廳工作的農林生物學專家樂天宇了解了南泥灣、槐樹莊、金盆灣一帶的植物資源和自然條件,提出了《陜甘寧邊區(qū)森林考察報告》,詳細闡述了邊區(qū)森林資源和可墾荒地的情況,提出了開墾南泥灣,以增產糧食的建議。
不久,朱德派軍委行政處處長鄧潔會見樂天宇,專門了解南泥灣詳細情況。隨后,樂天宇三次陪同朱德視察南泥灣。漸漸地,一個開發(fā)南泥灣的總體計劃在他胸中形成。
朱德來到毛澤東的窯洞,把南泥灣考察的情況和準備調部隊進行屯墾的打算向毛澤東作了詳細匯報。毛澤東聽完,連聲稱贊:“這件事你朱老總抓得好,抓得好哇!”
當朱德提議調第一二○師三五九旅時,毛澤東當即表示同意,并補充說:“光有三五九旅不夠,我看延安的中央機關、軍委機關、學校和留守部隊,都要抽人進去,還可以動員逃難到邊區(qū)的外地農民也進去,在那里開荒種地,安家落戶!
在屯墾南泥灣的3年中,共開墾荒地30萬畝,產糧4萬多石,飼養(yǎng)了大量的豬、牛、羊和雞鴨,為解決邊區(qū)的經濟困難作出了重要貢獻。由于經濟情況好轉,1942年年底,朱德、彭德懷下令改善前方廣大指戰(zhàn)員的生活,自1943年1月1日起,每人每天增發(fā)食油2錢,每月增發(fā)津貼費5角,每年發(fā)洗臉毛巾2條。
(轉載于《文摘報》;原文出自《人民政協(xié)報》;作者:余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