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剪紙 又稱剪花、刻紙、窗花,是我國民間普遍的美術制作!妒酚洝分杏涊d了周成王“剪相封弟”而有晉的故事。太原境內的剪紙藝術源遠流長,人才輩出。太原地區(qū)的民間剪紙藝術受北方農耕社會的深刻影響,作品里折射出對物體的直覺印象,在單純化了的形體里保留著各個物體的特點。陽曲縣大盂村農民智翠貞的剪紙,構思奇特,創(chuàng)作了獨特的“美即不齊”、“丑中有美”、“寓巧于拙”的風格;婁煩、古交農村的民間剪紙則更多地保存了原汁原味的民間鄉(xiāng)土氣息,不論是婚嫁時剪的《團花角云》、《喜鵲登梅》,還是年節(jié)時剪的《十二生肖》、《年年有余》,都富含傳統(tǒng)意蘊;清徐縣高自村、東于鎮(zhèn)一帶的架火彩帶剪紙更成為一種風俗傳統(tǒng)至今。省文化廳曾出版了《智翠貞剪紙集》,陽曲縣的金麗文的《民族大家庭》,獲1994年全國婦女手工藝品大賽“中華巧女”證書,清徐縣剪紙藝人楊字新創(chuàng)作的《帝王系列》、《清宮系列》、《古神話傳說系列》、《中國著名文學家肖像系列》、《三國演義、水滸人物系列》,都深受人們喜愛,并多次在報刊上發(fā)表,還被介紹到日本、德國進行交流;還有武四新、辛愛英和王振華等,是太原剪紙藝壇的一代新人。
八、二鬼摔跤 又名《二鬼打擂》、《摔跤比賽》,是太原地區(qū)常見的一種民間舞蹈。二鬼摔跤由一人扮演,表現(xiàn)兩鬼格斗扭打,其奧妙主要在于道具制作上。在一塊長方形的木板上,制作和固定兩個相互廝扯摟抱在一起的鬼怪模型,將木板捆綁在表演者背上,四周用布圍起以遮蓋表演者身體,使其彎腰下伏,兩手再拄一雙假腿模型。表演時,演者四肢著地,旋轉撲跌,猛起猛伏,急進急退,形成二鬼在激烈搏斗的情景;舞到高潮時,演員突然甩開外套,真相大白,表演嘎然而止。二鬼摔跤一般不用伴奏,有時也配以打擊樂器鑼、鼓、釵等,只在烘托氣氛。
九、節(jié)節(jié)高 一種雜技性民間游藝,起源于南郊區(qū)南河下村。民國六年(1912年)天旱無雨,村民祈神得雨,在還愿謝神時,因無力舉辦大型儀式,各家大人便把自家的男孩頂在肩頭游行。后逐漸演變成一個社火項目。節(jié)節(jié)高由一成年男子當?shù)鬃,肩上站立一個六、七歲兒童行進,不綁不系,也無任何依托。用打擊樂伴奏,兩人隨音樂自然舞動。主要表演的節(jié)目有《打漁殺家》、《游湖》等戲劇人物。
[上一頁] [1] [2] [3] [4]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