頻 道: 首 頁 |新 聞|國 際|財 經|體 育|娛 樂|港 澳|臺 灣|華 人|科 教|圖 片|圖片庫|時 尚
汽 車 |房 產|視 頻|商 城|供 稿| 產經資訊 |出 版|廣告服務|演出信息|心路網(wǎng)
■ 本頁位置:滾動新聞
關鍵詞1: 關鍵詞2: 標題: 更多搜索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網(wǎng)絡媒體記者寧波行:河姆渡遺址一探究竟(圖)

2005年10月22日 23:23


圖一



圖二



圖三

  中新網(wǎng)10月23日電 (張哉麟)“魅力寧波-----知名網(wǎng)絡媒體記者寧波行”活動今天進入第三天。記者團一行走訪了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遺址。

  據(jù)了解,河姆渡遺址總面積約4萬平方米,文化堆積厚度4米左右,疊壓著4個文化層,年代約為公元前5000-3000年。遺址是1973年被發(fā)現(xiàn)的,經兩期發(fā)掘,合計面積2800平方米,出土文物6700余件,為研究農業(yè)、畜牧、建筑、紡織、藝術等學科和中國文明的起源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被命名為河姆渡文化。1982年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河姆渡遺址是中國東南沿海最早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其文化特征具有濃郁的江南水鄉(xiāng)地域特色,在中華民族遠古文化的形成過程中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圖一:布展的兩具完整的河姆渡人頭骨,均出自第三文化層,距今已有6000多年歷史。經鑒定,一具為25-30歲的男性,一具為14-15歲的女性。年代如此久遠,保存如此完好的頭骨,在長江游域史前遺址中是絕無僅有的。

  圖二:栽培水稻,從事以稻作為主的農業(yè)經濟活動。在第四文化層較大面積內分布著 堆積層,最厚處近1米。伴隨出土的代表性農具是,出土170余件。稻谷和骨耜的發(fā)現(xiàn)對于探討中國栽培稻的起源及其在稻作農業(yè)史上的地位,具有重要的意義。

  圖三:居住木結構運用。遺址發(fā)掘中,到處可見數(shù)量眾多的木樁及木構件、據(jù)考證為“干欄式”建筑遺跡。這種既可防潮又能防止野獸侵襲的“干欄式”建筑是我國南方傳統(tǒng)木構建筑的祖源。尤其是榫卯技術的運用、把中國榫卯技術的歷史推前了2000多年,被考古學家稱之為 7000年前的奇跡。

 
編輯:張哉麟】
  相關專題:知名網(wǎng)絡媒體寧波行


  打印稿件
 
關于我們】-新聞中心 】- 供稿服務】-廣告服務-【留言反饋】-【招聘信息】-【不良和違法信息舉報
本網(wǎng)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觀點。 刊用本網(wǎng)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法律顧問:大地律師事務所 趙小魯 方宇
建議最佳瀏覽效果為1024*768分辨率
[京ICP備0500434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