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藝謀武俠巨制《十面埋伏》,自在各城市院線全面上映來,便四面楚歌。影迷們不斷以飛刀、雞蛋伺候,各路媒體也紛紛予以挑刺、攻擊。在一片謾罵聲中,該片卻票房全線飄紅。一部國產(chǎn)電影何以引起如此“轟動”?且看程青松、郝建、顧小白三位新銳影評人的“竹海論劍”。
話題一:近年來武俠片成為熱點,《臥虎藏龍》、《英雄》……現(xiàn)在《十面埋伏》又聲勢浩大地登場了,您對武俠片有什么看法?對《十面埋伏》又有什么評價?
程青松:張藝謀的片子不是我所期待的武俠片,他們自己的定位是商業(yè)片;不管是商業(yè)片還是藝術片,觀眾不感動就不是好片。到現(xiàn)在也沒出現(xiàn)一篇全面分析《十面埋伏》究竟好在什么地方的影評。而對于《英雄》,肯定和否定的影評是一半對一半。這就說明問題了。
郝建:這片子從整個布局來說,缺乏的是港臺武俠片的那種韻味。
顧小白:《埋伏》不過是對《24小時》的簡單模仿及嫁接。當然,這樣的“發(fā)現(xiàn)”,有可能僅僅是我沾沾自喜的自以為是——不過要是真的猜錯了,我反而會很高興,因為我也愿意看到中國電影從蹩腳的抄襲與模仿走向充滿靈性的原創(chuàng)。
話題二:從開機到上映,《十面埋伏》的炒作鋪天蓋地,但上映之后,觀眾覺得并不像宣傳的那么好。您覺得過度炒作是否有愚弄、欺詐觀眾之嫌?
程青松:王婆賣瓜,自賣自夸。任何一個王婆都可以自夸,但是瓜到底好不好,要由吃的人來說。電影如果名不符實,靠炒作吸引觀眾,雖然現(xiàn)在沒有什么直接的后果,但是以后肯定要付出代價的。我相信觀眾的眼光,F(xiàn)在重要的是不要剝奪觀眾的發(fā)言權,任何一種聲音都有權利發(fā)布出來。
郝建:所謂的“過度炒作,愚弄觀眾”從何說起,雖然罵多于贊,但是說法應該言之有據(jù)。
顧小白:無從證實的“把戛納放映廳的穹頂掀翻的不衰掌聲”,無人回應的來自“電影局某位審片人員的盈眶熱淚”、無可名狀的關于“張藝謀為中國電影燒炕”的無厘頭說法——這一系列不能不令人覺得“老土”、“惡俗”、“弱智”的對于即將上映的《十面埋伏》的炒作,早已在旁觀者清的廣大影迷中間傳為笑談。
話題三:現(xiàn)在的情況正是張偉平和張藝謀聽不得批評。有點批評的聲音,也很快被贊譽淹沒了,批評影片的記者甚至被斥為“心態(tài)不正”“小混混”。
程青松:這讓我想起一個童話,“皇帝的新衣”。大臣們是不敢說皇帝沒穿衣服的;同樣,說好的,無非是槍手,被雇傭的人,當然也有喜歡這部片子的觀眾。可是我聽到的是很多觀眾看完電影后失望的抱怨。全面肯定、深入分析的影評有嗎?沒有。至于被斥為“小混混”的何東,我是堅決支持他的,F(xiàn)在需要這樣的人站出來,以獨立的態(tài)度提出自己對影片的看法。
郝建:《英雄》被罵不為過,因為它形式上華美。而《十面埋伏》平平常常,中規(guī)中矩,沒有什么可值得去罵了。
話題四:在一些報道中,張藝謀和國產(chǎn)電影被劃上了等號,您對此有何看法?
程青松:他只代表《十面埋伏》和他的電影。當然,更多的電影人可以從中得到啟示,一部電影,媒體、領導叫好是不夠的,關鍵是觀眾要叫好。票房成績靠炒作、引誘觀眾去電影院得來,和靠實實在在地感動觀眾得來,二者是不一樣的。
郝建:張藝謀等于國產(chǎn)電影這樣的說法我不同意。國內(nèi)還有很多優(yōu)秀的電影人,像馮小剛等。從投資回報率和國際影響來說,他們的影片也不亞于張藝謀。
顧小白:此類商業(yè)運作,無疑是對中國電影的拔苗助長——這話說來可能會招致某些人的厭惡,但“某些人”永遠代表不了絕大多數(shù)人,絕大多數(shù)人更關心的,是中國電影的合理發(fā)展與壯大,是怎樣才能看到越來越多越來越好越來越有誠意的百花齊放的國產(chǎn)電影。
來源:重慶晚報 作者:周秋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