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羅城十一月二十四日電題:廣西羅城仫佬族自治縣民眾二十年婚嫁變奏曲
——寫在廣西羅城自治縣成立二十年大慶之際
中新社記者蔣雪林
中國唯一的仫佬族自治縣——廣西羅城仫佬族自治縣,今天迎來了她的二十年華誕。
羅城縣城成了歡樂的海洋,大街小巷里,到處是彩旗飄揚。
今年三十歲的吳耀榮,是這個自治縣的一名仫佬族公務(wù)員。他拿著相機,穿梭在歡樂的人群中,不停地拍下歡樂的場景,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臉。
羅城仫佬族自治縣滄桑巨變的二十年,正如一首仫佬山歌所唱的:“改革開放有奔頭,土房變成小洋樓。那天我從東門(羅城縣城)過,以為已經(jīng)到柳州。”
吳耀榮說:“不單縣城高樓多了,農(nóng)村的生活也在變。就拿婚嫁來說吧,如今在仫佬山鄉(xiāng),婚嫁的彩禮和嫁妝已翻了十倍。我母親上世紀(jì)六十年代結(jié)婚時,嫁妝就一條新褲子,而我二000年結(jié)婚時,嫁妝價值已達五六千元人民幣,F(xiàn)在仫佬族青年結(jié)婚,沒有一萬元是辦不下來了。”
羅城縣東門鎮(zhèn)鳳梧村上鳳立屯五十六歲的仫佬族老人潘小培,對仫佬山鄉(xiāng)婚嫁變化感受最深刻。上個月他的女兒潘雪琴剛出嫁,潘小培倒貼給女兒的嫁妝就有五千元。
回想起二十多年前自己的婚禮,潘小培感到非常寒酸。他說:“我那時結(jié)婚,彩禮六十元,六套衣服,六十斤米,六十斤豬肉。但是我女兒結(jié)婚時,僅彩禮錢就有七千元。而且嫁妝也由以前的衣服、米、豬肉,變成冰箱、摩托車等!
“我們上鳳立屯的一千多仫佬族鄉(xiāng)親,生活已是今非昔比,一九八四年,我們仫佬族鄉(xiāng)親每天晚上菜里能有足夠的油鹽就不錯了;如今,雞鴨魚肉對我們仫佬族鄉(xiāng)親來說已不是稀罕的菜肴。”潘小培說:“沒有這樣的變化,我也沒法給我女兒那么多嫁妝!
走在有二百多戶人家的上鳳立屯里,放眼望去,已看不見低矮的泥瓦房,兩百多戶人家全都是磚混結(jié)構(gòu)的小樓房。
東門鎮(zhèn)鳳梧村上鳳立屯僅是羅城縣的一個縮影。這個中國唯一的仫佬族自治縣,一九八四年一月成立,在經(jīng)歷了二十年的風(fēng)雨后,民眾生活已發(fā)生了根本性變化。二00三年,羅城縣生產(chǎn)總值達十億元,比一九九三年增長了一點四倍,年均增長百分之九點二;財政收入達七千五百四十多萬元,比一九九三年增長二點一倍,年均增長百分之七點八;農(nóng)民人均收入一千一百多元,比一九九三年增加四百八十多元,年均增長百分之五點八。
羅城仫佬族自治縣地處廣西西北部,全縣人口三十六萬人,其中仫佬族人口十一點一五萬,占全縣人口的百分之三十一。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