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diào)查顯示,目前中國內(nèi)地“海歸”人數(shù)在以每年13%的速度遞增。而其中,上海又是“海歸”首選的理想工作地。而隨著近年來“海歸”人數(shù)不斷增多及人才市場價格定位的逐漸理性化,原先籠罩在“海歸”頭上的“高薪光環(huán)”正逐漸散去。繁華褪盡,大家迎來的是一個“英雄何需問出處”的年代,無論你是“海歸”還是“土鱉”。
前段時間,關于3名“海歸”碩士爭搶中關村一個月薪2500元人民幣職位的故事,引來了沸沸揚揚的爭論。中關村一家軟件公司,以月薪2500元招聘軟件工程師,公司負責人不抱希望地寫了一條“有留學背景者優(yōu)先”,結果引來3名“海歸”碩士。留學兩年付出20萬元,回國后打破頭皮去爭2500元月薪的職位,令人匪夷所思。
“喝過洋水”非高薪保證
當然,上述的故事只是一個極端事例。不過,已經(jīng)有人預言一個土洋高級人才爭奪六、七千元月薪的時代在上海已經(jīng)悄悄開始。據(jù)上海市人事局有關人士介紹,目前有3萬多名留學生在上海投資創(chuàng)業(yè)。在一浪高過一浪的“歸國潮”面前,許多曾懷抱“鍍金夢”的留學生發(fā)現(xiàn),“海歸”已不再是職場“板上釘釘”的搶手人才了。
“海歸”到底只是“喝過洋水的國人”。如今在繁花似錦的上海灘,有不少的“外來和尚”頂著“工商管理碩士”的金字招牌,背著驕人的履歷,到上海求職年薪5萬美元的職位,卻到處碰壁。這樣的事例不勝枚舉?删驮6年前,同樣在上海登報求職的名叫何慕的復旦畢業(yè)生,自己開出的價錢是年薪50萬元,很快就有了“東家”。
仍有“海歸”到上海尋夢
“海歸”遭遇窘境,也鮮有人變成“何慕”,加上頭疼不已的大學畢業(yè)生就業(yè)難問題,似乎在這短短幾年中,人才一下子就變得飽和而過剩。而這與日前在上海炒作極熱的“一千多名日本‘下崗’工人將要來上海乃至全中國求職,平均年收入估計高達40萬元人民幣”的新聞相比,讓人覺得似乎真是“風水輪流轉”,在沉寂了多年后,藍領技術工人終于“咸魚翻生”。
上海市一家著名人力咨詢公司透露,該公司最近在接“海歸派”的單子時,成交時往往出現(xiàn)求職者降低門檻的情況。不少原來對“位子”和“票子”有較高要求的人,在市場的正確定位下逐漸找到最佳結合點。
不過即便如此,仍有更多的“海歸”一如既往地前仆后繼來到上海灘。李先生是美國南加州大學的雙料學士,已經(jīng)在美國呆了10年,在洛杉磯有著一份年薪五萬美元的工作。去年年底,他第一次回到了闊別近十年的上海。他說,這次回上海,完全改變了他本來已經(jīng)為自己設定好的人生規(guī)劃;氐铰迳即壓螅o去了工作,申請去pepperdine大學讀MBA。他說,等兩年畢業(yè)后,他會馬上回上海工作,因為這里充滿了機遇和挑戰(zhàn)。
具經(jīng)驗有頭腦者受青睞
上海市歐美同學會瞿副會長分析認為,理性地講,“海歸”應該分為三類。第一類是有在國內(nèi)外的工作經(jīng)驗,又有著較好學歷背景,這種“海歸”是很受外資公司、國有以及私有公司青睞并高薪聘請的,其薪酬的增值幅度最大。第二種是在國外留學,但沒有專業(yè)工作經(jīng)歷的“海歸”,他們對一些發(fā)達國家的文化、技術、經(jīng)營管理等方面比較了解,但通常對國內(nèi)的相關情況不太了解,而且對薪酬的期望值比較高,有點急功近利。如果他們能把自身放回內(nèi)地同等水平,把自身價值放在市場上衡量,先把基礎打好,增值也是很快的。
另外一種就是“小海歸”。這個群體本身素質差異較大,良莠不齊。隨著國外教育機構大門敞開,以及家庭收入的提高,一些原本學習成績并不好的學生也有了拿錢混“洋文憑”的機會。這樣的人能力上明顯不如本土的優(yōu)秀人才。明年又是內(nèi)地2000年規(guī)范留學中介后首批海外本科生大批回國之年,他們將不可避免地和內(nèi)地大學生一起在求職場上展開激烈競爭。
事實上,“海歸”只是個中性詞,留學只能說明有在國外的學習經(jīng)歷,公司真正看中的是具有真才實學的“海歸派”。某跨國公司中國總部人力資源部的王小姐表示,其實公司在應聘時沒有特別關注過留學生和非留學生。招聘過程中比較看中應聘者的工作經(jīng)驗。不過,那些在國外知名的大公司有過工作經(jīng)驗、有頭腦的“海歸”還是會優(yōu)先考慮的。
來源:香港《文匯報》作者:王囡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