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巨人草莓香蕉丝瓜菠萝网页,欧美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国产亚洲精品国产福利你懂的
本頁位置: 首頁新聞中心留學生活
    日本高校預算削減或影響獎學金
2009年12月17日 14:28 來源:羊城晚報 發(fā)表評論  【字體:↑大 ↓小

  近日,有日本議員對“30萬留學生計劃”提出質疑,可能致使首批13所大學的預算遭致削減甚至停止執(zhí)行。對中國學生而言,留日的良好態(tài)勢會否延續(xù)?留學日本是否還有那么大吸引力?啟德教育留學專家認為,削減獎學金是短視行為,“30萬留學生計劃”仍會貫徹推行。

  估計會影響獎學金規(guī)模

  據了解,是否落實對13所大學“削減預算”的安排,目前仍沒有定案。

  啟德教育資深日本留學顧問賈慶生表示,“30萬留學生計劃”是經過日本5大部門一致通過,且得到國會批準的長期發(fā)展戰(zhàn)略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受到日本社會的廣泛支持和認可。即使個別議員有非議,也肯定不會有較大的調整。日本媒體也在批評“削減經費”是“非目光長遠的政策”,學校則認為“削減經費喪失國際信用”,并進行強烈的抗議,由此可見日本社會對“30萬留學生計劃”政策的擁護。

  賈慶生分析,若“削減預算”方案真的執(zhí)行,可能會影響獎學金發(fā)放規(guī)模、宿舍基建等方面,但對教育質量、國際學生接收及簽證審批影響肯定不大。

  就學校本身而言,這13所具有代表性的日本大學并不缺乏運作資金,除了政府,還有各大財團、社會機構的資助。所以,“縮減經費”對“30萬留學生計劃”的推行不會造成影響。從日常的咨詢情況來看,這對計劃赴日留學的中國學生來說,也沒造成什么影響。

  30萬留學生計劃不會停止

  據了解,日本目前的研究生和本科學生的比例是3∶7,日本政府有意調整研究生和本科學生的比例,希望把比例提高到5:5,這也是日本政府提出“30萬留學生計劃”的原因之一。賈慶生認為,這項措施將有利于日本吸收更多赴日攻讀碩士及碩士以上學位的留學生。

  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提出“至2020年接收30萬留學生”計劃后,日本同時陸續(xù)出臺一系列相關的利好政策。記者從廣州的留學機構了解到,留日學生的留學信心有所增強,留日咨詢量一直保持在30%—40%左右的增長,通過簽證的增長率也高達20%以上。

  賈慶生分析認為,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日本政府仍會持續(xù)貫徹推行“30萬留學生計劃”,這不僅對目前嚴重缺乏年輕勞動力的日本吸納人才起到直接的作用,而且,中日韓三方已經達成共識的是:亞洲一體化進程刻不容緩,這樣必然急需通曉亞洲各國的經濟、政治、文化、科技、教育等諸多方面知識的國際型人才。而對于留日學生而言,若該計劃持續(xù)貫徹,相關的利好措施不斷推行,必能為留日繼續(xù)升溫創(chuàng)造很好的政策環(huán)境。

  “少子化”使日本啟動國際教育

  業(yè)內人士表示,在留學生教育方面削減資金,其實是一種短見。隨著日本“少子化”的情況日益嚴重,日本大學將進入生源不足導致大學破產倒閉的時代。據“短期大學等入學志愿動向”顯示,在啟動30萬留學生計劃之前,私立大學新生入學人數在定員人數50%以上100%未滿的大學,逐年增長,從143所增加到202所,未達到定員人數50%的大學從17所增加到20所,約有40%的大學招不滿。因此,日本大學急需留學生來填補空缺,這些背景直接推動了“30萬留學生計劃”出臺。

  據英國《泰晤士報》2005年發(fā)布的排行榜,日本最高學府東京大學從原來的世界第4位下降到第16位,而北京大學躍居第15位。在前200位的大學中,日本有10所,而中國有6所。在《泰晤士報》今年的排行榜中,日本只有6所上榜,東大再次下降到第22位。日本大學的魅力和知名度在下降,如果還要削減經費,人們不禁擔心日本會在國際精英競賽中敗下陣來。

  鏈接

  本科畢業(yè)留日的三種途徑

  據了解,由于在日本獲得碩士學位的學生留在日本工作的機會更多,日后申請“永駐”(類似于永久居留資格)的可能性也更大。因而,目前有不少大專畢業(yè)生、本科畢業(yè)計劃赴日攻讀碩士學位,為畢業(yè)后能移民日本打基礎。

  對于國內的本科畢業(yè)生而言,主要有三種方案:一是直接申請大學院(相當于國內的研究生院)。此途徑可申請的大學院及專業(yè)十分有限,對申請人的要求較高;二是先進入語言學校,之后參加大學院的考試,再進入大學院學習相關的碩士課程;三是申請公立大學的“研究生”課程(相當碩士預備課程),之后通過大學院考試再進入大學院學習的正式碩士課程。(李志偉)

    ----- 留學生活精選 -----
商訊 >>
直隸巴人的原貼:
我國實施高溫補貼政策已有年頭了,但是多地標準已數年未漲,高溫津貼落實遭遇尷尬。
${視頻圖片2010}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網上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0106168)] [京ICP證040655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042-1] [京ICP備05004340號-1] 總機: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