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聶震懷抱新聞理想遠赴白俄羅斯國立大學攻讀新聞學博士學位;2002年,他的《中國黨報在社會發(fā)展和市場經濟建設中的作用研究》論文通過答辯。他沒有留戀歐洲舒適的生活,而是滿懷報效祖國的信念,義無反顧地回到了中國。
如今,39歲的海歸新聞學博士聶震在河南《安陽日報》,已經做了4年的總編輯。
3000多年前,安陽曾有過無比的輝煌;而今天,它只是中國的一個普通地級城市。4年前,聶震的到來在這個城市引起了不小的轟動:“這個海歸博士,咋看得上俺們安陽哩?”
他的夢想 他的追求
白俄羅斯國立大學是原蘇聯(lián)列寧大學。問及赴該校攻讀新聞博士的原因時,聶震答到:“我想從根本上弄清楚黨報發(fā)展的邏輯規(guī)律,而列寧大學是黨報理論研究的重要陣地,在這里學習新聞一直是我的夢想!
2002年聶震學成回國,先在北京一個部委機關上班。工作不久,他發(fā)現,國家部委雖然待遇不錯,但所學的新聞知識很難與實際結合起來。于是他產生了到基層創(chuàng)業(yè)發(fā)展、展現自己才華的想法。恰好當年河南省鄭州市委公開選拔具有博士學位的干部,海歸更受歡迎。于是,他以優(yōu)異成績考取了鄭州日報社副總編輯。
在鄭州,海歸博士聶震受到了當地黨政領導部門的重視,還擔任了政協(xié)鄭州市委常委、鄭州博士聯(lián)誼會會長。
工作3年后,聶震感到省會城市還不夠靠近基層,他想去更基層的省轄市工作。2005年6月,河南省安陽市委面向全國選拔《安陽日報》總編輯,年僅35歲的聶震脫穎而出。從此這位新聞學博士開始了《安陽日報》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之旅。
從那時起,聶震經常遇到這樣的問題:一個學新聞的海歸博士,為什么選擇到靠近基層的黨報工作?他的回答是:黨報的發(fā)展,核心是內容和形式的創(chuàng)新。要想提高黨報的吸引力、感召力、影響力,在新媒體層出不窮的年代保持黨報的主流地位,我想從實踐中摸索出規(guī)律。
4年來,聶震從理論到實踐,在《安陽日報》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上傾注了自己的全部心血。
他的耕耘 他的未來
剛上任,聶震經過充分的調查、分析和研究,對《安陽日報》進行了全新改版。他在繁忙的編務中擠出時間對采編人員進行培訓,帶著編輯人員徹夜設計版樣,力求最佳效果。由于長時間盯著電腦屏幕,加之每天忙碌到深夜,聶震曾因過度疲勞幾次短暫失明。
2005年9月5日,新版《安陽日報》終于與讀者見面了。改版后的《安陽日報》以關注民生民情,引導主流輿論為辦報理念,最大限度地體現黨報在社會輿論宣傳中的主導、權威、監(jiān)督和引導作用,同時力求版式新穎、有沖擊力,信息量大且可讀性強。
聶震勇于創(chuàng)新,率先策劃推出大型新聞對話欄目“新聞熱線室”,邀請市領導和相關負責人就時下的熱點難點,通過熱線電話與讀者直接對話,并以實錄形式刊發(fā),有效地密切了黨報與讀者的關系。如今,“新聞熱線室”已成了該報的名牌欄目,市民稱報社在政府和群眾之間架起了一座連心橋。
是新聞夢想,是事業(yè)的追求,讓聶震在《安陽日報》多年如一日地奮斗。然而一個海歸博士,是什么讓他堅持下來?面對記者的疑問,聶震坦然答道:“唯有耕耘,才有未來!
聶震 1999至2002年留學白俄羅斯,2002年白俄羅斯國立大學新聞系畢業(yè),獲新聞學博士學位。在2002年鄭州市公開選拔博士領導干部中脫穎而出,擔任鄭州日報社副總編輯,F任安陽日報社總編輯。(張永恒)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