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紹興九月四日電 (陶幸 李賢生) “書圣”王羲之的故事廣為人知,但是“山陰華舍壽氏宗譜”里記錄的一段王羲之父子題書的故事恐怕鮮為人知。浙江紹興縣文化普查人員在翻閱這本古老宗譜時的意外發(fā)現(xiàn)了這些資料。
“山陰華舍壽氏宗譜”由紹興縣一居民珍藏,宗譜共八卷。這部宗譜系清光緒十年(一八八五)重修本,早在清乾隆四十三年(一七七八)和清道光二十三年(一八四三)有重修和續(xù)修本。
宗譜記載歷史始于北宋景祐二年(一0三五),宗譜除詳細記載了八百五十一年中壽氏三十八世源流世系變化、遷徙、家規(guī)、善行、婚喪壽慶外,還記錄了許多名人掌故。
據(jù)介紹,“山陰華舍壽氏宗譜”與一般的宗譜不同之處在于,一般的宗譜只記錄家族世系變化,但是“山陰華舍壽氏宗譜”還比較詳細地記錄了許多故事的原委,如有歷代皇帝賜予壽家的七次奉天誥命、敕命,有南宋末年抗元英雄文天祥為壽氏人像題贊語。
據(jù)紹興縣文化普查員沈興國介紹,“山陰華舍壽氏宗譜”第一卷中,記載了東晉時期王羲之和其子王獻之題書的故事。這則故事由翰林學士真德秀撰寫。故事發(fā)生在四川靖州,講述東晉時安定王的女婿壽囦與莘老評論王羲之和王獻之題書的故事。一天,王羲之在四川靖州動身前往南京,行前酒醉而在壁上題書,其子獻之偷偷地將其揩去,摹仿父字重寫一遍,羲之歸來一看,大吃一驚:難道我當時真的大醉了,寫成這樣。獻之聽后內心感到慚愧。在場的壽囦和莘老當即評論,雖獻之尚能摹仿父字,但父子之書功力畢竟有優(yōu)劣,“書圣”羲之的筆力有神妙之處。
紹興縣有關專家認為,家譜是記載同宗同祖的血親世系人物的歷史檔案,在里面可以找到祖先留下的痕跡,家譜是很好的信息庫,“山陰華舍壽氏宗譜”對王羲之父子題書故事的記載,說明王羲之與他們的祖先曾有交往。浙江籍譜牒文化專家、北京東方文化館副秘書長柳哲先生則表示,真德秀與王羲之相距的年代比較久遠,這個故事的可靠性還需要進一步考證。不過,這一故事的發(fā)現(xiàn)對研究壽氏與王氏的淵源及王氏父子生平研究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