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9月24日電 《澳門日報》24日刊出社論《夯實互信基礎 結束敵對狀態(tài)》說,兩岸突破瓶頸,進而促成結束敵對狀態(tài),簽署和平協(xié)議,建立軍事互信機制,或搭建雙方共同認受的“和平發(fā)展框架”,仍需要更長遠、更艱苦的努力。人們相信,隨著兩岸關系的發(fā)展,大陸和臺灣人民的了解加深,在共創(chuàng)雙贏的格局下,進一步協(xié)商建構軍事互信機制和簽署“和平協(xié)議”的政治議題,會有水到渠成的時候。
文章摘編如下:
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zhàn)近日在美國表示,以兩岸的現況,除了堅持“九二共識”與一中原則,更重要的是終止兩岸敵對狀態(tài)及建立“兩岸軍事互信機制”。雖然目前兩岸關系緩和,但兩岸終止敵對狀態(tài),建立軍事互信,仍然需要有成熟的條件。這就需要兩岸共同奠造、夯實互信基礎,才能達至結束敵對狀態(tài),推動長久和平的境界。
連戰(zhàn)二十二日應馬里蘭大學之邀,以“從沖突到和解——回顧六十年來兩岸關系”為題發(fā)表演說。他指出,兩岸關系經歷過國共內戰(zhàn)的對立,到開放探親及三通直航,最后進入溝通對話與建立互信的階段。兩岸應該建立軍事互信機制,以推動可長可久的和平。
其實,大陸方面早在二○○四年五月就提出兩岸建立軍事互信機制的議題。當時大陸方面選在陳水扁連任就職的前夕,發(fā)布《五•一七聲明》,把建立兩岸軍事互信機制列入第一項。來年三月,中共總書記胡錦濤就兩岸關系發(fā)展提出四點意見(胡四點),“正式結束兩岸敵對狀態(tài)和建立軍事互信”列為第一點,顯示對當時兩岸形勢仍有高度不確定性,并于同月中旬推出《反分裂國家法》,作為預防。
一個多月后,北京邀請連戰(zhàn)訪問大陸,為國共恩怨正式畫下句號,雙方發(fā)布公報,在五點共識中,建立軍事互信機制列為第二。二○○八年馬英九上臺,兩岸互信燃起,形勢出現好轉。一個由臺軍退役將領為主而組成的“中華搜救協(xié)會”居中協(xié)調,經臺當局同意,十月促成兩岸首次舉行海上聯合搜救演習,為兩岸建立軍事互信跨出具有歷史性意義的一步。
去年底,中共總書記胡錦濤表示,在不造成“兩個中國”、“一中一臺”的前提下,可以通過兩岸務實協(xié)商合情合理安排臺灣參與國際組織活動問題,以及兩岸可以適時就軍事問題進行接觸交流,探討建立軍事安全互信機制等問題。
然而,兩岸的信任目前還相對脆弱,經不起任何風吹草動,且兩岸邁入大三通時代,重大經濟議題逐一明朗之前,政治、軍事等敏感問題將難以回避,任何突發(fā)事件都可能導致兩岸關系倒退。為防止意外發(fā)生,兩岸確有必要在軍事互信議題上跨出第一步,雙方至少有一個溝通渠道或平臺。
兩岸建立軍事互信需要有成熟的條件,雖然目前兩岸關系緩和,但很多重要的戰(zhàn)略問題還沒有得到解決。政治談判不會沒有風波、困難,但兩岸可以擱置爭議,尋求共識。兩岸軍事互信將是一個長期的議題,可以先會談,先嘗試,民間互信形式先行。
北京對“臺獨”或“獨臺”無法接受。繼由陳菊領銜與民進黨七縣市長邀請達賴訪問臺灣之后,高雄市府又播放熱比婭的紀錄片。說這些只是宗教、文化活動,而無政治效應,對兩岸關系沒有影響,當然是自欺欺人。對于綠營這種撮合“三獨合流”的挑釁,不能掉以輕心。
突破政治瓶頸,進而促成結束敵對狀態(tài),簽署和平協(xié)議,建立軍事互信機制,或搭建雙方共同認受的“和平發(fā)展框架”,仍需要更長遠、更艱苦的努力。人們相信,隨著兩岸關系的發(fā)展,大陸和臺灣人民的了解加深,在共創(chuàng)雙贏的格局下,進一步協(xié)商建構軍事互信機制和簽署“和平協(xié)議”的政治議題,會有水到渠成的時候。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