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wǎng)7月17日電 臺灣《中國時報》17日刊文說,兩岸大學生的差異絕對未如想象中大,若能以平常心、常態(tài)交流,少點刻意營造的氣氛,反能真正促進兩岸互動與了解。一位對臺灣民眾“異眼”看大陸十分不滿的大陸學生,在跟臺灣導師深談后,在心得報告寫道:“我不會當憤青了!
文章摘編如下:
兩岸大學生的差異,絕對未如想象中大,問題出在交流沾染過多“政治色彩”,若能以平常心、常態(tài)交流,少點刻意營造的氣氛,反能真正促進兩岸的互動與了解。
陸生程度佳、用功認真是臺灣民眾的“刻板印象”,但現(xiàn)實生活卻是“特例”。臺灣義守大學一位教授政治學的老師以經(jīng)驗談指出,第一批來的大陸交換生確實程度很好、好得離譜,之后的就跟臺灣學生差不多,“我后來了解才知道,第一批是學校精挑細選的,后來改成學生自由報名,這反而比較能顯現(xiàn)陸生實際程度”。
由于身負“交流”任務,陸生的表現(xiàn)易出現(xiàn)“扭曲”。義守大學一位老師指出,臺灣同學對交換生的認真學習,確實有點“感冒”、覺得是“不同道上”,為了與臺生“打成一片、和樂融融”,一位大陸交換生在心得報告里寫道:“我只好放棄學習跟同學參加社團、一起出游,不過,我逐漸接受趁年輕四處玩的觀念,真的可以增廣見聞!”
大學年少輕狂易激憤,更需要明師適時解惑。一位對臺灣民眾“異眼”看大陸十分不滿的學生,在跟臺灣導師深談后,因理解多元社會本有不同聲音,且關鍵是自我學習包容異見,在心得報告寫道:“我不會當憤青了!”
兩岸市井小民的隔閡,不若想象中大,蘭州大學的張偉在心得報告回憶指出:在鹽酥雞攤子邊,臺灣同學用閩南話和一位阿嬤與一位大叔說話,我是什么也聽不懂、呆在那里,最后大叔竟然調(diào)侃道:祖國那邊來的?要學閩南話喔!大家忍不住都笑了。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