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27日,據國家統(tǒng)計局公布的報告顯示,中國經濟總量占世界經濟的份額已從1978年的1.8%提高到2007年的6.0%。 國家統(tǒng)計局報告說,改革開放30年國民經濟邁上大臺階,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實現(xiàn)了由弱到強的舉世矚目的巨大轉變。 中新社發(fā) 井韋 攝
|
2008年10月27日,據國家統(tǒng)計局公布的報告顯示,中國經濟總量占世界經濟的份額已從1978年的1.8%提高到2007年的6.0%。 國家統(tǒng)計局報告說,改革開放30年國民經濟邁上大臺階,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實現(xiàn)了由弱到強的舉世矚目的巨大轉變。 中新社發(fā) 井韋 攝
|
中新網10月30日電 美國《僑報》10月29日發(fā)表文章指出,耐人尋味的是,西方一邊異口同聲稱贊中國在金融危機中的表現(xiàn),一邊卻為獲取世界經濟中心地位明爭暗斗,讓這些褒獎言辭聽起來越來越像一種道德威脅。所以,中國以什么姿態(tài)出現(xiàn)華盛頓的“鴻門宴”上,也將成為全球輿論的焦點。因為對于中國來說,營造一個相對寬松的外部輿論環(huán)境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如何解決自身的貧富差距、城鄉(xiāng)差別等深層社會問題。要解決這樣的實際問題,當然不能靠歐美的笑臉和甜言蜜語,而是能不能抓住這一契機,讓政治、文化也和經濟發(fā)展一樣,在盡量短的時間內納入“全球化”序列,讓中國在世界舞臺上成為不可替代的角色。
文章摘錄如下:
金融風暴把40個國家的首腦推到了北京,使第七屆歐亞峰會成了華爾街金融危機爆發(fā)以來規(guī)模最大的一次國際性會議。之前,許多國家已為此做足了文章,美國副財長麥考密克稱中國是個負責任的參與者與盟友;法國總統(tǒng)薩科齊說中國在重塑國際金融體系過程中不可或缺;歐盟主席巴羅佐也強調,全球金融危機的解決,沒有包括中國在內的亞洲國家的參與是不行的……西方的如潮贊譽,使歐亞峰會更顯得盛況空前。
中國能夠受到西方如此“厚待”,大概還是有史以來的第一次。雖然經過了30年的改革開放,經濟已發(fā)展到了令人刮目相看的程度,但每前進一步,換來的都是不同版本的“中國威脅論”。聯(lián)想到幾個月前西方輿論對中國的圍攻和今天一反常態(tài)地熱捧,總讓人感到有些不適應。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鮑威爾教授說:不能排除他們是為拉中國參與解救金融危機,刻意討好中國。盡管這樣,一些人也從中找出了“積極意義”,比如有人稱這是西方社會對中國經濟模式的認可,也有人認為,金融危機為中國提供了參與國際重要事務的機會。
現(xiàn)實就這么殘酷,當華爾街世界金融中心位置有所動搖,全球的政治、文化天枰也開始在瞬間傾斜。據說,布什對薩科齊提出的“重建資本主義模式”十分反感,但在金融風暴重創(chuàng)了華爾街之后,白宮也只能眼巴巴地看著歐洲“靠近”中國,并逐漸遠離“布雷頓森林體系”。以此次歐亞峰會為例,雖然沒有制定出全球經濟新法則,達成的共識已為在華盛頓舉行的國際峰會確定了基調。由此,大西洋兩岸爭奪世界金融中心的博弈開始明朗化,這也預示著現(xiàn)行的國際金融秩序和經濟運行法則將出現(xiàn)不可逆轉的改變。
其實,在華爾街金融危機爆發(fā)的同時,“去美元化”的國際經濟潮流也進入了醞釀階段,而面臨大選的美國,即使可以有效“阻擊”這一勢頭蔓延,也只能在總統(tǒng)競選結果揭曉后。這等于說,新上任的美國總統(tǒng)面臨的第一個重大問題,就是能不能扭轉歐洲的“政治訴求”,這實質是一場世界霸主地位的爭奪,其現(xiàn)實意義遠遠超出了他們心中的意識形態(tài)。因此,對于美國而言,中國在此次危機中的取向性更為重要,最佳方案也只能選擇“靠近”中國,一方面可以發(fā)動中國在金融危機中發(fā)揮作用,另一方面急于看明白中國在未來的世界經濟格局中的自我定位。
客觀地說,由華爾街衍生的世界性經濟問題,無論在美國還是在歐洲,目前還僅僅限于淺層的金融危機,稱其為“全球經濟危機”似乎有點夸張。所以,問題的關鍵是如何應對,而不是借機強化和爭奪世界經濟中心的地位,如果歐美在這方面不“求同”而“存異”,接下來的深度爭斗比金融危機更可怕。當然,歐美未必不明白“唇亡齒寒”的道理,只是利益的紛爭將注定一些被裹挾的國家成為犧牲品。而鑒于中國等一些新興國家在兩者之間的價值,被利用或被排擠的幾率相差無幾。
有評論家笑諷美國像個“土霸主”,欠了別人的債不僅打白條賴賬,還要強迫債權國去買自己的國債。這個比喻很形象,戳穿了美國召開國際峰會的真實心理,卻也隱喻出中國目前的姿態(tài)很難拿捏。首先,經過了大規(guī)模的市場化改造,中國已經不能回到亞洲金融風暴以前的狀態(tài)去“獨善其身”;其次,面對國際經濟秩序重建機遇,中國只能進取不能退縮,否則就會失去未來快速發(fā)展的條件。雖然中國發(fā)出的信號是“要先把自己的事情解決好”,看上去對歐美的態(tài)度不偏不倚,但終究歐美不需要“中庸之道”,一旦雙方認為無利可圖,中國被排除在新經濟秩序核心之外的可能性將轉化為現(xiàn)實。這樣的擔心并非多余,既然西方可以“集體變臉”,同樣也可以“集體翻臉”。
G•F•霍爾在著名的《反對帝國主義》演講中稱,美國的立國原則是“人類生而平等”,但所謂的“人類”卻是指美國的人類,與其他國家的人類沒有多少關系。二戰(zhàn)后期,這種“平等”關系使不少同盟國成了廢墟,反而鑄就了美國的超級大國地位。如今,那些從廢墟上爬立起來的國家自然不愿意重蹈覆轍,所以“刻意討好中國”成了首選方案。由是觀止,歐美從沒把中國內部的社會問題當作威脅,他們精心炮制的一個個“中國威脅論”,與今天的“集體變臉”異曲同工,說到底都是利益工具。
耐人尋味的是,西方一邊異口同聲稱贊中國在金融危機中的表現(xiàn),一邊卻為獲取世界經濟中心地位明爭暗斗,讓這些褒獎言辭聽起來越來越像一種道德威脅。所以,中國以什么姿態(tài)出現(xiàn)華盛頓的“鴻門宴”上,也將成為全球輿論的焦點。因為對于中國來說,營造一個相對寬松的外部輿論環(huán)境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如何解決自身的貧富差距、城鄉(xiāng)差別等深層社會問題。要解決這樣的實際問題,當然不能靠歐美的笑臉和甜言蜜語,而是能不能抓住這一契機,讓政治、文化也和經濟發(fā)展一樣,在盡量短的時間內納入“全球化”序列,讓中國在世界舞臺上成為不可替代的角色。 (王龍)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