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海玉樹地震中,玉樹縣第一民族中學創(chuàng)造了一個奇跡——學校830多名師生,無一人傷亡。今天,這所“玉樹最牛學!痹谡鸷蟮膹U墟邊復課。
廢墟邊的詩行
“假如我是一朵花,我會用純香陶醉大地,我會用花瓣迎接春天。即使我枯萎了,我也會為這土地孕育新生……”4月18日,青海省玉樹縣第一民族中學初三(9)班學生代青文毛寫下這樣的詩句。
這一天,她的語文老師在講授完詩人艾青的那首著名詩歌《我愛這土地》后,給學生布置了一次特別的作業(yè)—要求仿照這首詩歌,寫出一首帶有自己真情實感的現(xiàn)代詩。
震后第五天,代青文毛和她的同學得以重返課堂。那場驚心動魄的大地震帶來的心靈創(chuàng)傷,在瑯瑯的讀書聲中漸漸平息。
震后第一課。在次仁尼瑪老師的藏文課上,18歲的德尕扎西新學了“撒加格言”。老師讓他們背誦了這些警句——“團結起來,什么困難都能克服,什么挫折都能戰(zhàn)勝”。
不過,原本有5個班、200多名學生的初二年級現(xiàn)在僅有12名學生在上課,其余的學生大多在幫家人清理廢墟。
新的教室,就建在廢墟邊上。綠色的大帳篷上用粉筆書寫了年級后,便成為簡易的校舍。
18日下午3點半,200多名學生齊聚在帳篷校舍前,舉行了升旗儀式。這個簡單的儀式令人動容,歪歪斜斜的旗桿綁在原先的斜杠上,國旗緩緩升空,師生們齊刷刷地低下頭顱,向大地震中的逝者默哀3分鐘。
復課儀式得到當?shù)卣母叨戎匾暋S駱渲莞敝蓍L周洪源、玉樹縣教育局局長瑪拉趕來參加了儀式。
“我們是一所寄宿制學校,很多學生的家離得很遠。盡快復課,可以讓學生從災難的陰影中擺脫出來。”校長布周才仁說。
這座學校已經(jīng)逐漸恢復了生氣。下午5點半下課后,籃球場上活躍著學生的身影,大男孩們激烈地搶球,玩得不亦樂乎,仿佛前幾天的地震不曾發(fā)生。
“我們真是幸運”
這所擁有830多名學生的學校,在這場7.1級的大地震中創(chuàng)造出一個不小的奇跡——全體師生無一人傷亡。這在滿目瘡痍的震后玉樹,堪稱“最牛學!。
“最大的功勞在于副校長和4位值班老師!毙iL布周才仁說,大地震的前兆——4月14日7點49分之前的一次較輕的地震,驚醒了當天的值班副校長嚴力多德。
他立即翻身起床。嚴力多德事后回憶:當時,一種不祥之感壓得他“心里有點難受”,但又“不能確切地說出來”。
隨后,這位副校長和4位值班老師跑到學生宿舍,挨個叫學生起床。生活老師多吉才仁不放心,又檢查了第二遍,確認連最貪睡的孩子都起了床。
多吉才仁是一名退役軍人。這位50歲的藏族男人從1982年建校開始就在這所學校服務,在炊事員的崗位退休后,被返聘為生活老師。
老師們對他的一致評價是“跟學生很熟,和學生很有感情”。
這天早晨,玉樹縣第一民族中學的時刻表被提前撥動。所有寄宿在校的學生早早起了床,打水洗臉,吃早飯。老師們還告知學生不要到教學樓上自習,都到操場上去讀書。
“我們真是幸運。”嚴力多德感慨地說。正是因為他的那個“不祥預感”和隨后的臨時決定,救了這所學校。
幾個小時后,地動山搖,和這所學校一樣久遠的男生宿舍夷為平地,建造于20世紀80年代的女生宿舍、教職工宿舍嚴重傾塌。
救援與轉移
玉樹縣第一民族中學幸運地躲過一劫,并非偶然。
校長布周才仁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學校歷來重視安全教育。汶川特大地震和湖南湘潭學校踩踏事件發(fā)生后,學校曾組織學生進行地震逃生演練。
但在4月14日當天,還是有一名初三的學生從二樓跳下逃生,所幸安然無恙。
唯一的驚險出現(xiàn)在初三(5)班。
地震當天,35歲的回族老師拜永明比往常稍早點走出職工宿舍,去幾百米外的新教學樓上班。距離教學樓還有十幾米時,他的身體突然像失重一樣,開始左右搖擺。他當時過于緊張,甚至沒意識到發(fā)生了地震。
他一個箭步?jīng)_進教學樓。初三(5)班在教學樓一層,這是作為班主任的拜永明帶的第一屆學生,再過幾個月學生就要畢業(yè)了。
“地震了,趕緊撤,不要急,慢慢下。”副校長嚴力多德邊走邊喊。
此時,當天的值日生陳云才和青梅然丁還在教學樓內(nèi)打掃衛(wèi)生。突然的樓梯晃動,伴隨著磚塊脫落,恰巧砸中了陳云才的右腿,他幾經(jīng)掙扎,卻怎么也爬不起來。第一次見到這種場面的青梅然丁則被嚇得手足無措。千鈞一發(fā)之際,他們抬頭看見了班主任拜永明。他背起動彈不得的陳云才跑出了大樓。
事后,拜永明覺得很后怕。他沖進了搖擺的教學樓,卻把妻子和剛剛過滿月的女兒丟在了身后的家中。
校長布周才仁趕到學校后,立即組織學生先向開闊的操場轉移。不久,關于水壩可能潰壩的消息傳了過來,學校地處峽谷,距離禪古電廠的水電站僅幾公里,萬一水壩傾覆,后果不堪設想。
他們再次轉移。老師帶領著學生,一個跟著一個,向南跑去。在半山腰呆了幾個小時,確認水壩安全后,才返回校園。
“終于讓學生死里逃生了。”布周才仁長舒一口氣說。(青海玉樹4月18日電 記者 張鵬)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