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急找水調水戰(zhàn):干涸的山中,引來了河水,冒出了清泉
貴州巖溶地貌發(fā)育典型,地下水資源豐富。由于地勢陡峭,水資源分布不均。大旱當前,地上沒有地下有,此處沒有別處有。一場規(guī)?涨暗牡叵戮o急找水地上調水戰(zhàn),也在貴州的山山嶺嶺間打響。
貴州584萬人發(fā)生臨時飲水困難,通過送水、找水、調水,已有479萬人,占臨時飲水困難82%以上的人口解除了困難,其中大部分是靠找水、調水來實現(xiàn)的。
肩負水資源調度利用重任的貴州水利系統(tǒng),發(fā)揮主力軍的作用,先后組織全省上萬名干部職工奔赴一線,組織應急打井1341口,建設應急調水工程、“三小”工程、引水工程、調水工程及新辟應急水源1.1萬多處,鋪設輸水管線3600多公里,解決了300多萬人口的臨時飲水困難。
3月26日9時52分,安龍縣坪寨村打一口深井,水柱噴涌而起。在場的116地質隊鉆井隊員和村民都歡呼起來。面臨大旱,貴州地礦部門主動向省里請纓,發(fā)揮地質方面的技術優(yōu)勢,緊急布置地下水鉆孔161個。以為山區(qū)人民解急難的精神,風餐露宿,日夜奮戰(zhàn),創(chuàng)造了平均不到一天打一口井,成井率80%以上在巖溶山區(qū)地下水勘探和成井率的新歷史,目前已有23個鉆孔出水,日出水量上萬噸,解決了10多萬群眾的飲水困難和農田灌溉難題。
不等不靠,鄉(xiāng)自為戰(zhàn),村自為戰(zhàn),發(fā)生在缺水鄉(xiāng)間的找水、調水故事,更為艱苦卓絕。
“水在山下流,人在山上愁”。這是貴州不少有水又缺水地方的真實寫照。旱災逼出了人們改變這種狀況的精神。從上百米乃至幾百米的高差下,通過一級或多級提灌,攀懸?guī)r、安設備、拉電線、架水管,硬是將河水提上了山。
在缺水的村、村民組,凡能走動的村民,都加入了滿山遍野找水的行列。幾百米的巖洞,鉆過了,無數(shù)的巖縫也查看過了,有不少的村就這樣找到了寶貴的水。
人們可能永遠無法統(tǒng)計到底有多少人參與了頑強找水,但會永遠記住累倒在抗旱第一線的鎮(zhèn)干部成名堯、犧牲在找水中的村民申玉光等英雄,如今,他們已被追授“貴州省五一勞動獎章”。
尤為值得一提的是,在改革開放中富裕起來的村民或農村致富的帶頭人,成為解決缺水難題的帶頭人。
在平壩縣,人們傳誦著大關村支部書記邱繼民帶領村民為水而戰(zhàn)的故事。早在今年春節(jié)前,村里就開始缺水了,邱繼民組織村民找到了兩個水源點。但是,到3月10日,村里完全斷水了。村支書邱繼民又慷慨解囊,出錢出車到7公里外的一個鄉(xiāng)為村民拉水,每天給所屬的5個村民組各供應10噸水,而建水池、買管件,他一共拿出了近10萬元。記者3月28日到這個村采訪時得知,過不了幾天,這個村的村民就可以用上清潔的自來水了。
這樣的故事,還有許多許多……
困難再大,也決不讓老弱病殘人員家中斷水
大災就是對各級地方黨委政府和黨員干部的大考,能不能實實在在地察民情,解民憂,是一道嚴峻的考題。
貴州省委組織部、貴州省紀委監(jiān)察廳的一道道通知下去了。省委組織部的通知中指出:要把解決人民群眾飲水問題放在第一位,千方百計安排好受災群眾的生活,要確保一戶不少、一戶不漏。
在麻山深處的望謨縣,記者看到了一張圖,從取水點到最邊遠村的74個送水點,一個不拉全部歷歷在目。每個需要送水的村,每周送水幾次、送多少、解決多少人口,標得一清二楚。
送水到村或組后,通常都是由村民自己到集中取水點取水。山區(qū)村民居住分散,一些村民行動不便,家中又缺勞力,到取水點取水負重也有困難。工作要細些再細些,這些人家就成了鄉(xiāng)村組織優(yōu)先保證、送水進家的重點戶。
在習水縣二里鄉(xiāng),外出務工人員多,有近800名“空巢”老人,山上的水源枯了,不少老人無力到山下取水。鄉(xiāng)里組織鄉(xiāng)和7個村的近百名黨員干部,分到人頭包干,為老人們送水。78歲的村民周承斌家屋后的山泉,去年12月就斷流了,她帶著小孫女,每天到山下取水,一次只能提一小點,要往返多次。她說:“現(xiàn)在村干部每天都要送兩大桶水來,完全夠用了。”
不讓無力遠行取水的人家斷水,也成為社會志愿者們的行動。在興仁縣,一支由250多名青年志愿者組成的“摩托車抗旱應急義務送水隊”,自購塑料水壺,義務送水,包攬了1800多名農村鰥寡孤殘等困難人員的送水任務。
在貞豐縣長田鄉(xiāng)甘田村杉樹林組,有22名“空巢”老人無力遠行取水,鄉(xiāng)里決定出錢到有水源村拉水,將送水到家的任務交給了主動請纓的王景倫等三位青年村民。隔一兩天送一次。這一送就送了200來天。
千方百計,不畏艱辛。在貴州山區(qū)崎嶇的山道上,在令人揪心的大旱中,地方基層黨組織和黨員干部,就這樣用行動實踐著“立黨為公,執(zhí)政為民”的宗旨,志愿者用行動傳播著民間的友愛。(記者 周曉農)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