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知這一消息,相信絕大多數像筆者這種靠騎電動車上下班的草根會長舒一口氣:終于不用擔心去掛牌辦證了,終于不用擔心必須騎行在機動車道上了,終于不用擔心……洶涌民意終于取得了勝利!
且慢,國家標準委暫緩取消部分電摩新規(guī),真的是民意的勝利嗎?究竟有什么證據表明,民意曾經與國家標準委進行過激烈的交鋒?
的確,國家標準委《技術條件》發(fā)布之后,由于車重40公斤、時速20公里的電摩認定標準將電摩的門檻大大降低,幾乎觸及了所有電動車騎行者的利益,一時間民眾的“微詞”簡直“如江河泛濫,一發(fā)而不可收拾”。但國家標準委在12月11日提出了電動車時速15公里的說法,并搬出了《道路交通安全法》來佐證,一下子令公眾沒有了脾氣。
細品一下標準委的回應,便能由衷地感覺到,其實人家壓根就沒把民意放在眼里。想想吧,電動車的涉及面何等廣大,制定《技術條件》的技術含量和難度何等巨大,豈能由標準委一班人關起門來隨隨便便就可制定出來?至少,也該舉行個聽證,試探一下民意吧。但這顯然只是公眾的一廂情愿。
有人會問,此次國家標準委的妥協,難道不是民意斗爭的結果?這種看法顯然是自視太高了!都夹g條件》剛剛出臺的時候,就有人尖銳地指出,《技術條件》出臺的背后有“強勢利益集團推手”。很顯然,電摩新規(guī)之所以被暫緩,同樣也是某些利益集團相互之間進行博弈的結果。眾所周知,目前我國有2000多家電動車生產企業(yè),許多地方政府更是花費了血本支持電動車產業(yè),自然要竭力反對電摩新規(guī)的施行。標準委也許可以無視民意的集中轟炸,但卻不能將自己置于各種利益的博弈之外。于是,就在標準委強硬回應民意之后的第四天,暫緩實施電摩新規(guī)的通知便再次刺亮了公眾的眼睛。
其實,民意不過是沾了相關利益集團的光罷了。人家標準委暫緩實施的理由說得也很清楚:考慮到目前電動摩托車是一個新興的產業(yè),制定好一系列相關配套政策還需要一個過程……言外之意是說,目前還不是各個利益集團之間達成妥協的時候。
民意呢?啥時候民意能夠參與到這些博弈之中,尤其是那些與老百姓的利益息息相關的事情?□辛木(山東)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