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切緬懷錢學森同志,就要像他那樣以對黨和人民的事業(yè)高度負責的精神,把培養(yǎng)高素質科技人才作為義不容辭的崇高使命,不斷增強推進人才戰(zhàn)略工程的緊迫感和責任感;就要堅持依靠偉大事業(yè)凝聚人才,依托實踐平臺錘煉人才,完善制度機制保障人才,采取超常舉措催生人才,努力培養(yǎng)造就一大批能夠站在世界科技前沿、具有一流水平的科學家和工程技術專家;就要大力營造“四個尊重”的良好氛圍,千方百計排憂解難,傾盡全力悉心幫助,促進人才快速成長,脫穎而出,確保國防科技和武器裝備建設事業(yè)后繼有人、持續(xù)發(fā)展。
卓然的大家風范
高尚的人格魅力
錢學森同志是中華民族知識分子的杰出典范,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品德在他身上都有體現(xiàn)。在他心中,國為重、家為輕,科學最重、名利最輕。他不僅以自己嚴謹?shù)目茖W精神為人類進步做出卓越的貢獻,更以率真的人生態(tài)度詮釋了一個科學家的高尚品質。
錢學森襟懷坦蕩,光明磊落。他一生成就卓著,榮譽無數(shù),但始終以淡定之心,坦然面對。他為人處事有自己的原則,堅持不題詞,不為別人的書寫序,不參加任何成果鑒定會,不出席任何應景活動,不兼任榮譽性職務。有人把在他指導下發(fā)表的論文署上他的名字,他很鄭重地給作者回信說:“把我的名字放在文章的作者中是不對的,我決不同意,這不是什么客氣,科學論文只能署干實活的人。這是科學論文的慣例,好學風,我們務必遵守!至要,至要。!”錢學森的傳奇經(jīng)歷和大師風范為世人敬仰,許多著名作家、記者要為他著書立傳,他都嚴辭拒絕。當經(jīng)中央批準的《中共黨史人物傳》把他列入編寫條目時,他不再堅持己見,而是服從組織決定,但明確提出,寫傳不能為個人歌功頌德,而要實事求是,反映一個時代,我只是恰逢其時,做了該做的工作。
錢學森淡泊名利,品行高潔。他一生有三個“不在意”:一是對“官”不在意,他長期擔任要職,但始終把自己當作勞動人民的一分子;二是對“錢”不在意,他常說我姓錢,但不愛錢;三是對“名”不在意,他認為科技人員要鉆進科學世界,注重研究學問,不要為名所累。他是這樣說的,更是這樣做的。在國家經(jīng)濟困難時期,他多次主動要求降低待遇。從上世紀60年代至今,他一直居住在一座普通的公寓單元房,組織上幾次要給他調換,每次他都婉言謝絕。1958年,錢學森所著《工程控制論》一書被譯成中文出版,并獲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稿酬加上獎金共計1.15萬元。這1.15萬元被他悉數(shù)捐出,用于給中國科技大學力學系的學生買學習用具。多年來,他還一直牽掛著西部地區(qū)的發(fā)展,曾把自己獲得的數(shù)百萬元巨額獎金捐獻出來,用于沙漠環(huán)境的治理。聶榮臻元帥曾高度評價他:“總是艱苦奮斗地工作,艱苦樸素地生活,從不計較個人得失”。
錢學森虛懷若谷,行為世范。他年輕時不迷信權威,成為權威后不自恃為高。他說過:“在科學上,沒有什么認識是最后的。在任何新的領域,我們都是小學生。”1964年,有一位遠在新疆生產(chǎn)建設兵團農(nóng)學院的年輕人給他寫信,指出他的一篇論文中有一處錯誤。錢學森虛心接受,親筆回信表示感謝,并建議這位年輕人把意見寫成文章,由他推薦給專業(yè)刊物公開發(fā)表。錢學森的科學成就舉世矚目,但他從不居功自傲,始終嚴謹謙遜。他一貫反對別人稱他為“導彈之父”或“航天之父”,總是以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告訴大家,像“兩彈一星”這樣的大科學工程,不是哪一個人兩個人能干成功的,一切成就歸于黨,歸于集體。這是他的肺腑之言。
深切緬懷錢學森同志,就要像他那樣襟懷坦蕩、光明磊落,堅持原則、維護大局,清正廉潔、知榮明恥,始終保持我黨我軍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就要積極進取、甘于奉獻,一心撲在事業(yè)上,不計較個人得失,始終保持艱苦奮斗的政治本色;就要戒驕戒躁、永不懈怠,在成績面前不居功,在榮譽面前不自傲,始終保持清醒頭腦和昂揚斗志。
斯人已去,風范永存。一個科學家取得的成就可能會被后人超越,但他的科學精神卻永遠不會過時。錢學森同志為我國國防科技事業(yè)、國防和軍隊現(xiàn)代化建設所做出的卓越貢獻,黨和人民不會忘記;為祖國的富強、民族的振興、人民的幸福所付出的智慧和心血,黨和人民不會忘記;為廣大科技工作者留下的寶貴精神財富,黨和人民不會忘記。我們總裝全體官兵決心化悲痛為力量,學習他的崇高品德和革命精神,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fā)展觀,大力弘揚“兩彈一星”精神和載人航天精神,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開拓創(chuàng)新,為推進國防科技和武器裝備建設又好又快發(fā)展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人民科學家錢學森同志永遠活在人民心中!(中國人民解放軍總裝備部)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