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燕紅和錢學森的“對話”,源于《科技日報》的一篇報道。
錢學森是大科學家!靶∽州叀惫嗉t從沒想過,自己竟會有和這位德高望重的科學家直接通信的機會。
1996年3月12日,《科技日報》8版上刊登了一篇題為《追求卓然——記航天工業(yè)總公司23所工藝師郭燕紅》的報道,文章記錄了郭燕紅立足本職崗位,不斷追求卓越的事跡。
沒過幾天,單位收發(fā)室通知有她的信。有自己的信并沒有引起郭燕紅的特別注意,然而讓她沒想到的是,這封信來自國防科學技術工業(yè)委員會,落款處赫然寫著“錢學森”。
郭燕紅迫不及待地打開信。信中用藍墨水鋼筆工工整整寫道:“航天工業(yè)總公司23所工藝師郭燕紅同志:我寫這封信是因為讀了《科技日報》1996年3月12日8版上肖巖的報道《追求卓然》而很感動!想您初到航天領域工作時,我早已退出第一線了;但對您所負責工作的重要性還是有認識的。所以我要對您這位工藝師表示由衷的敬意!并祝您取得更高的成就!錢學森”。
將圖紙變?yōu)楫a品,需要借助的就是工藝師的巧妙構思。但在整個系統(tǒng)中,工藝師往往充當無名英雄的角色,他們用自己的知識和智慧讓設計師們的藍圖變成現(xiàn)實,但在成品中卻很難找到工藝師的名字。郭燕紅沒想到,錢老會如此關心航天系統(tǒng)里這樣一群默默無聞的人。更讓她佩服的是,錢老“小”中見“大”,預見到工藝的重要性,體現(xiàn)出一個科學家的戰(zhàn)略眼光。
“研究所的工藝應該和工廠一樣重要!惫嗉t說,但一直以來,因為產品沒被批量生產,工藝容易被忽視,工藝師的地位也不高,標準化意識淡薄。從上世紀90年代起,隨著航天產品陸續(xù)進入批量化生產,工藝流程的重要性開始凸顯,對工藝師的需求也尤為迫切。但人們更愿意往其他容易有名有利的崗位上擠,工藝線留不住人,經(jīng)常出現(xiàn)青黃不接的情況。
錢學森的這封信給了郭燕紅很大的鼓舞。但低調的她并沒有聲張,而是回家與同為航天人的父親第一時間分享了這個喜訊。當晚,兩代航天人開始醞釀構思,幾易其稿,并工工整整寄出了一封回信。
如今13年過去了,記者見到郭燕紅時,已經(jīng)54歲的她短發(fā)齊耳,一身工作服,樸實無華,她依然是一名工作在一線的工藝師。
“我真沒想到錢老走得那么快,前段時間在電視上看他氣色還很好!惫嗉t的聲音有些哽咽,“我想,就去八寶山送他最后一程吧。”
話語間,郭燕紅的視線一直沒有離開過錢學森的那封親筆信。抬頭時,淚水已經(jīng)奪眶而出。(記者 陳瑜)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