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激性欧美激情在线,亚洲日韩欧美视频
本頁位置: 首頁新聞中心國內新聞
    光明日報:重點大學“去本地化”力度要更大些
2009年05月18日 09:19 來源:光明日報 發(fā)表評論  【字體:↑大 ↓小

  高考在即,一則關于重點大學減招本地生源的消息備受關注。據(jù)《人民日報》5月14日報道,目前各地高校陸續(xù)公布的2009年高考招生計劃中,許多重點大學壓縮了在所在省市的招生計劃,擴大了在外地的招生名額。比如復旦大學的本地生源招生計劃降至34%左右,武漢大學則達到了教育部此前提出的“本地生源逐步控制在30%以內”的要求。

  繼1999年實行“省部共建”后,重點高校生源本地化現(xiàn)象一度愈演愈烈,多數(shù)重點高校所在地生源招生比例達到50%以上,有些甚至高達70%。十年后的今天,這一數(shù)字的變化的確是不小的進步,但重點大學從“地方名牌”向“全國重點”的回歸還有漫長的路要走。30%的黃線達標不是重點大學“去本地化”的終點,必須從根本上扭轉影響高校招生的內外部因素,從體制、從理念,而不僅僅是數(shù)字上下功夫。

  大學之大,首在胸懷。無論是孟子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還是蔡元培的“兼容并包”,都道出了大學的可貴之處。有胸懷,方能匯大師、聚英才,大學才有了賴以發(fā)展的堅實基礎。而不少面向全國招生的重點高校卻樂于“聚本地生源而育之”。原因何在?

  “省部共建”以來大學和地方政府之間糾結的利益關系是重要因素之一。部屬高校要擴大規(guī)模、提高軟硬件水平、解決教職工福利等,須仰仗地方政府的財政和土地支持。作為回報,高校在安排招生計劃時向所在地傾斜。重點大學的教育資源成了高校和地方政府利益交換的籌碼。

  殊不知,重點大學作為教育部直屬的全國性重點高校,舉全國之力而建,享用的是全國的財政資源,政策待遇、辦學條件和學科力量無不得到國家的大力扶持。本著公共財政惠及全民的原則,重點大學有責任、有義務為全國各地培養(yǎng)和輸送人才,而不應淪為所在地的“自留地”。更不容忽視的是,由于歷史和現(xiàn)實的原因,我國重點大學的地域分布極不均衡,大城市里高校扎堆,欠發(fā)達地區(qū)則寥寥無幾,重點大學“本地化”無疑將犧牲欠發(fā)達地區(qū)學生享受優(yōu)質教育資源的權利,帶來更多的教育不公平。“風物長宜放眼量”。從根本上扭轉這一現(xiàn)象,地方政府和重點大學都應深味此言。高校云集,必然帶來人才匯聚,資金涌入,進而為當?shù)乜沙掷m(xù)發(fā)展注入不竭動力。這本身就是對地方的巨大貢獻;同樣,支持屬地高校發(fā)展,是地方政府的應盡職責。“創(chuàng)建世界一流高校”不是一句口號。以開放的胸襟,海納四方英才,確保生源的多元化,是大學發(fā)展的基本要求。汲汲于眼前利益,自錮于一地,發(fā)展就無從談起。重塑大學和地方政府的關系,僅靠兩者的自覺還不夠,需要有關主管部門和高校積極構思,拿出合理可行的剛性制度,更需要向社會公開制度設計的考慮并主動吸納公眾意見。比如30%的比例據(jù)何得出,還應將哪些因素納入考量范疇,招生比例由誰制定、由誰審核等等。

  “全國重點高校”的名至實歸,任重而道遠。這一進程有賴相關部門的共同努力和全社會的關注。(顏維琦)

【編輯:朱博
    ----- 國內新聞精選 -----

商訊 >>
直隸巴人的原貼:
我國實施高溫補貼政策已有年頭了,但是多地標準已數(shù)年未漲,高溫津貼落實遭遇尷尬。
${視頻圖片2010}
本網(wǎng)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wǎng)觀點。 刊用本網(wǎng)站稿件,務經(jīng)書面授權。
未經(jīng)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網(wǎng)上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0106168)] [京ICP證040655號] [京公網(wǎng)安備:110102003042-1] [京ICP備05004340號-1] 總機: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