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都江堰勤儉人家安置區(qū)的羅師傅別提多高興了。5月10日,都汶路都江堰至映秀高速公路要通車了。
“都汶路是通往阿壩的咽喉,災后重建,有多少貨要運啊,路通了,只要我加緊跑,幾年就能把家重新建起來!痹诙笺牍飞吓芰耸畮啄赀\輸的羅師傅自信地說。
近日,記者從四川省加快災后交通恢復重建工作會議上獲悉的一組數據,令人振奮:截至目前,全部開工的11個高速公路恢復重建項目中,已完工4個;84個國省干線及重要經濟干線公路項目已開工82個,包括綿陽至九寨溝、映秀至臥龍、北川至茂縣等重點難點項目;農村公路已完成功能恢復6503公里;39個縣級客運站項目開工30個,已完工5個。備受關注的都汶路都江堰至映秀高速公路將于5月10日全線通車,映秀至汶川高速公路將于5月12日前開工建設,映秀至汶川二級公路也將于5月12日前實現雙向通車。重建物資正通過縱橫交錯的公路網,源源不斷地運抵汶川、茂縣、北川、平武、青川等縣。
面對災后重建和擴大內需的雙重壓力,四川交通人視為雙重機遇,加快重建步伐
汶川特大地震使四川的交通基礎設施損失慘重,經濟損失達562.8億元,接近前3年全省交通建設完成投資的總和。
“如此集中和毀滅性的公路損毀,在國內公路史上絕無僅有,世界上也十分罕見。以龍門山斷裂帶為界,分界線以東地形較為平緩,公路受損主要表現為路基路面開裂和橋梁損毀;分界線以西以山區(qū)為主,地震及其引發(fā)的山體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對公路造成了毀滅性破壞。當時搶通道路的危險和艱難難以想象!”四川省交通廳副廳長鮮雄說。
四川交通人不辱使命,頑強拼搏,完成了新中國歷史上范圍最廣、時間最長、規(guī)模最大、難度最高的交通運輸應急保障救援任務,創(chuàng)造了公路搶通保通保運史上的奇跡:2008年5月12日當晚所有高速公路恢復通車,5月13日搶通北川和青川段,5月15日打通汶川交通“生命線”,5月17日通達震中。經過4000多名施工人員夜以繼日的艱苦奮戰(zhàn),曾被估計3年才能修通的都汶公路,在地震發(fā)生僅3個多月后,實現全線通車。
國際金融危機,使四川交通面臨災后重建和擴大內需的雙重壓力,四川交通人視雙重壓力為雙重機遇,加快重建項目開工建設,爭取3年災后重建任務兩年基本完成。2008年底,累計開工交通重建項目107個,總投資614億元,占規(guī)劃的89%,涉及項目之多,里程之長,規(guī)模之大前所未有。到2009年底,計劃完成重建項目418個,占項目總數的87.8%,計劃重建農村公路22140公里,新建3663公里。
重建絕不能簡單地重來!不僅要修路,還要治山治水、避災防災
“重建絕不能簡單地重來!我們不僅要修路,還要治山治水、避災防災,以重建為契機,全面提升災區(qū)公路的建設水平和保障能力,力爭每個縣有兩條抗災能力強的公路,初步形成‘生命線公路網’,把災區(qū)公路建成全省公路的典范。”四川省交通廳廳長高烽說。
去年6月,地震剛剛發(fā)生一個來月,在不斷的余震中,四川省交通廳總工程師陳樂生就帶領交通系統的專家和工程技術人員,冒著生命危險幾乎跑遍了嚴重損毀的公路現場,采集了很多資料、數據。“這次地震,既造成了交通基礎設施的嚴重損毀,同時也給我們提供了大量的破壞類型和破壞機理的數據,對這些數據進行深入研究,科學評估,對提高交通基礎設施整體的防災抗震水平非常重要。” 陳樂生說。
地震中,大量公路走廊被破壞,滑坡、垮塌等地質災害十分嚴重,部分路段處于地震斷裂帶上,恢復重建不僅要修路,還要治山治水、避災防災,難度堪稱交通建設史上之最。四川交通恢復重建施工中將工程恢復與生態(tài)恢復有機結合,努力促進沿線生態(tài)恢復。
早一天通車,災區(qū)群眾就能早一天受益
四川將關系全局的綿陽至九寨溝、北川至茂縣、映秀至汶川、映秀至臥龍、川主寺至汶川、汶川至馬爾康、綿竹至茂縣公路和都江堰至映秀、映秀至汶川高速公路9個項目作為恢復重建工作的重點,集中力量攻堅。
從都江堰到汶川的公路只有90余公里,道路中斷后,要經雅安、馬爾康繞行近800公里,且途中要翻越兩座海拔超過4000米的大雪山。汶川與外界交通聯系一度困難,當地盛產的蔬菜、水果價格大幅下跌,外來生活用品和建筑材料大幅上漲。為盡快搶通這條生命線,四川省公路局、路橋集團的建設者在工地一待就是3個多月,天蒙蒙亮就施工,吃飯都是輪流替換。施工人員運用科技手段和巧妙方法,解決了施工中的各種難題。在4000多名施工人員夜以繼日的艱苦奮戰(zhàn)下,老虎嘴、徹底關大橋、廟子坪大橋等“堡壘”被個個攻克。2008年8月底,經過特大災難后,都汶路重新展現在世人面前。
四川省交通廳公路局算了一筆賬:地震前都汶公路日通車1.2萬輛,保守估計,每天通行車輛中貨車占5000輛。都汶公路早打通一天,就能為社會節(jié)約財富2000萬元! (本報記者 梁小琴)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