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刊用《中國新聞周刊》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十七屆三中全會前夕,北京市大興區(qū)黎明村的土地確權,徹底改變了村民與村官的關系
★ 本刊記者/楊中旭
43歲的王海樹運氣一直不錯。
他是村里公認的種田能手,一個人就承包了村里的7個大棚,逢春種甜瓜,逢秋以西紅柿為主。他付得起辛苦,整天不得閑,總是能讓自己種的甜瓜比春天早幾天上市,西紅柿比秋天晚幾天上市,從而躲開農產品上市高峰。一年下來,毛收入能有7萬以上,純收入也有4萬多。在距離河北更近、距離北京城區(qū)更遠的大興區(qū)禮賢鎮(zhèn)黎明村,這些收入,足夠一家四口過上蠻小康的生活。
確權
奧運之后,村里傳來了土地確權的消息。按照均分土地的原則,每人1.76畝地。王海樹一家四口,該是7.04畝地。
雖然比7個大棚的9.1畝地少兩畝,但王海樹還是很知足。和村里的另外108個戶代表一樣,他心里清楚得很,目前的土地,只在承包的收益上比較充分。一旦土地改變用途,涉及到的補償費,農民“肯定是要吃虧的”。土地確權之后,衍生收益全歸自己,“打個比方說,假如第二機場占了村里的地,每畝起碼不得補償個10萬20萬的”?
王海樹所生活的黎明村,人口只有400多,109戶,村子不大,卻是遠近聞名,甚至有點令人羨慕乃至嫉妒。聞名得益于本世紀初村民們的集體發(fā)現(xiàn),這個村子的土壤適合種甜瓜,7年過去,黎明村的甜瓜已經成為了一個品牌。
進入2006年,黎明村成為北京市新農村建設試點村,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北京市委書記劉淇曾經親臨視察。按照新農村建設“村容整潔”的要求,村里把農民的房屋都刷成了紅色,乍一看去,委實有些土,但卻整齊劃一。市里還投資百萬以上,在村北建了一座沼氣站,不需村民花一分錢,政府幫助村民把管道也接好了。
讓其他村羨慕乃至嫉妒的事兒還不止這一件。既然甜瓜已經成了品牌,市里又出資幫助村上建了一批大棚。一個棚造價6400元,村民只需出500元即可,收益全部歸村民所有。
這并不是村里的第一批大棚。2002年,村上補助1000多,村民自己出5000多,可以承包5年大棚。大多數(shù)的村民看不出大棚的妙用,結果很少有人出手。村支書劉瑞山回憶說,當時都不肯承包,我就和村長帶頭,但也沒太管用,大多數(shù)的棚,都被村外的人包走了。
王海樹就是村外人當中的一個。他當時戶口還在與黎明村一路之隔的新升村,看到了這里有利可圖,他陸陸續(xù)續(xù)盤下了7個棚,并在2003年把戶口也轉到了黎明村。
9月初,村委會貼出告示,根據(jù)上級指示,土地確權即將開始。
村支書劉瑞山做的第一項工作是民意調查,109戶的戶主,沒有一戶反對確權。
老村民們回憶,近些年來,村里頭吃夠了權利不到位的苦。2001年,京開高速從村西穿過,每畝補償2.5萬元。村民們很快得知,就在村北的龐各莊往北,每畝都是補償8萬元。村民們希望能和上面談談,上面只和書記和村長談。書記和村長也不答應這區(qū)區(qū)兩萬五,硬被“摁了回來”。
“如果土地確了權,有一家一戶不同意,都不行。”王海樹說。改革開放以來,地處華北平原的黎明村也受到時代浪潮的沖擊,每年新出生的人口甚至趕不上故去的老人數(shù)量。按照原來的議事規(guī)則,每隔上5年,村委會就會根據(jù)人口變動的情況,重新發(fā)包!暗搅2008年,上面的意思是:確權要30年,之后一切收益都歸農戶!眲⑷鹕秸f。
最近兩年,盛傳北京市第二機場落戶禮賢鎮(zhèn),村里稍有點余錢的農民,開始在鎮(zhèn)上購置商鋪。大學生村官云曉波說,這和確權是一個道理,就等著國家征用,以獲得收益。
舉報
村不大,又是熟人社會,很快,第一輪土地確權方案于9月7日張榜公布,王海樹一家四口,分得7.04畝地。
村委會很快就接到了舉報:王海樹在新升村也有地!
劉瑞山找到王海樹,王海樹爽快地承認,新升村2002年就分了地,他和老婆有6.1畝麥地。劉瑞山追問,這是幾個人的地?王海樹回答:兩個人的。劉瑞山說,你得開個證明過來。很快,王海樹就找新升村村委會和禮賢鎮(zhèn)經聯(lián)社開來了證明。
9月15日,第二輪土地確權方案出爐,王海樹的地,從7.04畝變成了3.52畝。
眼看著自己的承包收益就要減少一大半兒,王海樹的老婆兩次找到劉瑞山,提出一個要求,我們寧肯放棄那6.1畝新升村的麥地,只要這邊再給我3.52畝的大棚就行。記者曾經問及麥地的收益,王海樹回答:只是一點口糧而已,和大棚相比,根本談不上賺錢。劉瑞山犯了難,新升村的土地確權和這里一樣,一確就是30年,你可以租賃,甚至可以繼承,但就是沒聽說能退地。而且,這是新升村的事兒,他一個黎明村的村支書說了也不算。
王海樹做了最壞的打算,就是黎明村分得3.52畝大棚的地,加上新升村的6.1畝麥地。但他還是心里有點不平衡,說,村里和我一樣的外來戶又不少,憑什么他們能分足了地,我卻不能?他們從陜西來,從河北來,山高皇帝遠,誰知道他們在那邊有沒有地!敢情新升村離得近了,大伙兒都知道我。到了最后,這規(guī)定可別只針對我一個人!
皮球又回到了劉瑞山這一邊,他的回答很干脆:別人從陜西等地寄回來的村鎮(zhèn)兩級政權證明上說沒有地,我認村、鎮(zhèn)兩級政權的公章。既然你們已經有了兩個人的地,這邊就不能多給了。
火藥味越來越濃。9月27日上午,劉瑞山和土地確權小組的成員說,大家做好準備,再不退地,就拆大棚。隨后,他和專程趕到這里的鎮(zhèn)上的新農村辦公室主任全壽臣、經管站副站長趙健會面,3個人商量,要做好最壞的打算,9月29日一早麥地進行確權時,得從鎮(zhèn)派出所調6名警察來幫助維持秩序!暗竸e出事兒,咱再做最后一把努力,下午找?guī)讉老人談談”。劉瑞山說。
排議
10月11日,記者接通村民楊來勝家中的電話,一個稚氣的女孩聲音從話筒那邊傳來:你找我爺爺。
之前云曉波介紹的情況看來屬實:楊來勝膝下無子,只有一個女兒叫楊朝霞,從外地召來了一個上門女婿。
這個上門女婿白乃琴,正是從陜西省子長縣開回無地證明的那個人。雖然他和王海樹都是外來戶,但直到如今,白乃琴還沒有黎明村的戶口。不幸的是,他的妻子楊朝霞也因為早年在供銷社工作的原因,變成了“農轉非”。白乃琴沒有北京農業(yè)戶口,孩子們就只好跟著母親的戶口走,到了確權之時,楊來勝忍不住叫起苦來:我家7口人,就只能分我老兩口的地了。
根據(jù)白乃琴的說法,子長縣自有規(guī)定,外出打工者一律不給留地,他也就因此在當?shù)匾率碂o著。之前9年,尚有黎明村的承包地可以維持生計,確權之后,一家老小去喝西北風?
村支書劉瑞山說,這樣的農轉非人口,村里有70多個,“前些年擴招,好多學校為了招生,都允諾給轉成城鎮(zhèn)戶口。咱村里的孩子考去了,戶口走了,沒了地。畢業(yè)后,國家不分配工作,自己找家私企干著,沒半年丟了飯碗的人有不少,就還回村里住,務農為生。他們幾乎沒享受到城鎮(zhèn)居民的任何保障,什么醫(yī)保、最低生活保障通通沒有,城里不管他,村里再不管,難道要他餓死?他為了不餓死,就會成為社會不穩(wěn)定的根源,你說這話對吧?”
9月初,黎明村召開土地確權動員大會,劉瑞山在會議室里拿出了自己已經在腦海中盤桓很久的一套方案,這70多人,算進分地總人數(shù)里面,這樣,全村有戶口村民適當讓利,最終每人可分得1.76畝地。
會場上幾乎立刻就亂了套,因為有好幾個人馬上就發(fā)言反對。
64歲的楊萬彥老人此時站了起來,說出了“合法、合情、合理”6個字。這6個字,后來被劉瑞山反復引用,“部分村民反對有他的道理,從法律上,他沒有理由讓步;但從情理上,都是一村的村民,該讓步”。
楊萬彥說,這70多人,只是每人有那么一畝七分六的地,只有農地承包權,沒有其他權利,只為有口飯吃。將來土地如果被征用,或者有土地使用權人應該獲得的好處,并沒有他們的份兒。土地確權的根本利益,并沒有被觸動!
楊萬彥和幾位老人壓住了場子,云曉波后來稱其為“無職黨員”。但“無職黨員”沒有壓住鎮(zhèn)里面,報上去的方案被退了回來。
確權小組決定再次民調,109戶戶主都收到了是否同意給“農轉非”人口以1.76畝承包地的問卷。109戶問卷收齊,只有6戶反對。劉瑞山再赴鎮(zhèn)政府,做了一整天的工作,終于過關。之前的沖突,在老人們出面之后有了轉機。在9月27日下午,“無職黨員們”對書記保證,幫助維持確權秩序。之前,十戶一組(每組至少一個老人壓陣)的會議,劉瑞山已經給村民們開了不知多少次。到了9月28日,劉瑞山心里有了底,說,來倆警察,意思意思就行了。
9月29日一大早,麥地開始確權,楊萬彥等老人持鋼尺親自丈量,監(jiān)督打樁,兩天之內,麥地被全部分光。兩名警察,用云曉波的話來說,就一直坐在辦公室喝著茶,無事可做。
“十一”長假之后,劉瑞山再次見到記者,第一句話就是:那些不穩(wěn)定的事兒,終于給平了!“十一”期間,劉瑞山找到五保戶劉玉芳等老人,勸說這些沒有能力耕種的村民把自己的大棚租賃給王海樹、白乃琴這些有能力的村民,得到了肯定的答復。
“這樣一來,我就不用拆棚了。拆棚只是嚇唬嚇唬王海樹他們而已。真要我拆,我可舍不得。那一個棚,就是6400塊錢吶!”——這個村官的做法,有意無意之間,為未來的土地流轉埋下了伏筆。
尾聲
進入10月,確權后的麥地紛紛種上冬小麥,劉瑞山忍不住發(fā)起了牢騷:“三級所有、隊為基礎,半個世紀了一直是這樣。這一回,集體這一級被架空了,我也就到站了!
“確權是好事,農民得到了應得的權利。但我還是要說,這對規(guī)模經營,發(fā)展集體經濟,對更快地改善農民生活不利!
隨后,楊來勝說,我女兒這個時候該從地里面回來了,我把她給你叫來接受采訪。楊朝霞在面臨同樣的問題時——顯然父女二人沒有統(tǒng)一好口徑——回答得異常簡單而干脆:如果地是我自己的,是不是有利益,是不是該聯(lián)合別人,我自己能看不到?
至于外界擔心的土地流失和兼并,楊朝霞更是毫不擔心:這是農民的命根子,沒有足夠的利益,不會輕易轉讓的。
此前,劉瑞山曾經爽快地承認,所謂集體經濟,實際上就是村支書和村長兩個人說了算。老人們在接受采訪時,沒有更多提及村里集體經濟的好壞,更多談到了其他村落“村官低價出讓土地”等案例。楊萬彥說:中央這一輪土地確權,這法兒不賴。
據(jù)老人們說,村里的公章和會計的章,早些年就被統(tǒng)一收到鎮(zhèn)里去了,但這還沒有治理到“根兒上”。這一輪土地確權,稱得上是還權于民!耙院蟠骞龠能干啥?村里雖然沒了集體的地,但還是有集體的產權,比如拖拉機、水井等農機設備。將來哪個件兒壞了,他都得修。這是個累活兒,也是個出不來貓膩的活兒”。楊萬彥說。
圖片報道 | 更多>> |
|
- [個唱]范范個唱 張韶涵助陣破不和傳言
- [情感]男子街頭菜刀劫持女友
- [電影]《非誠勿擾》片花
- [國際]烏克蘭議員在國會比試拳腳
- [娛樂]庾澄慶說沒與伊能靜離婚
- [星光]小S臺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語晨與周杰倫緋聞成焦點
- [科教]南極科考雪龍船遭遇強氣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