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海洋局發(fā)布了2007年中國海洋環(huán)境公報,這份公報由《中國海洋環(huán)境質量公報》、《中國海洋災害公報》、《中國海平面公報》構成,對我國2007年的海洋環(huán)境情況作出了詳細說明。
我國近岸海域污染形勢嚴峻
《2007年中國海洋環(huán)境質量公報》顯示,全海域未達到清潔海域水質標準的面積約14.5萬平方公里,比2006年減少約0.4萬平方公里。嚴重污染海域主要分布在遼東灣、渤海灣、黃河口、萊州灣、長江口、杭州灣、珠江口和部分大中城市近岸局部水域。河流攜帶入海的污染物持續(xù)增高,河口生態(tài)環(huán)境受損。由大氣輸入海洋的污染物通量仍呈上升趨勢。
在實施監(jiān)測的573個入海排污口中,約87.6%的排污口超標排放污染物,主要超標污染物(或指標)為化學需氧量(CODCr)、磷酸鹽、懸浮物和氨氮等。廣西、江蘇和浙江超標排放的入海排污口比例居全國前三位。
近岸海域生態(tài)系統(tǒng)健康狀況惡化的趨勢尚未得到有效緩解,監(jiān)測的18個生態(tài)監(jiān)控區(qū)中,約78%的生態(tài)系統(tǒng)處于亞健康或不健康狀態(tài)。
海洋災害較往年偏輕
據(jù)《2007年中國海洋災害公報》,2007年我國共發(fā)生風暴潮、海浪、海冰、赤潮和海嘯等海洋災害163次,造成直接經濟損失88.37億元,死亡(含失蹤)161人。而1989年~2006年的年平均經濟損失為124億元,死亡失蹤人數(shù)339人,2007年我國海洋災害較往年偏輕。
2007年我國臺風風暴潮過程多,災害發(fā)生次數(shù)多,災害造成的損失小;2007年海浪災害和赤潮災害均有所減少,近海海域共發(fā)生波高4米以上的海浪過程35次,較上年減少3次,我國海域共發(fā)現(xiàn)赤潮82次,與上年相比減少11次,東海仍為我國赤潮的高發(fā)區(qū),較大面積赤潮集中在浙江沿海海域;2006/2007年冬季渤海及黃海北部的冰情為輕冰年(1.0級),是自有歷史記錄以來災情最輕的年份;2007年我國實時接收到全球地震海嘯信息43次,均未對我國產生影響,我國沿海驗潮站也沒有記錄到海嘯波。
沿海海平面上升速率高于全球
《2007年中國海平面公報》顯示,近30年來,中國沿海海平面總體上升了90毫米。其中,天津沿岸上升最快,為196毫米;上海次之,為115毫米,總體趨勢為北快、南緩。
2007年,中國沿海海平面平均上升速率為2.5毫米/年,仍高于全球海平面1.8毫米/年的上升速率。預計未來10年,中國沿海海平面將繼續(xù)保持上升趨勢,將比2007年上升32毫米。
氣候變化與中國沿海海平面上升密切相關。近30年來,中國沿海氣溫上升1.1℃,海溫上升0.9℃,同期中國沿海海平面也呈明顯上升趨勢,上升幅度達90毫米。2007年9月,中國東南部沿海持續(xù)受偏東南的副熱帶高壓影響,該地區(qū)經歷了歷年來最嚴重的高溫天氣,同期沿海海平面異常偏高,比常年高96毫米。
2007年,中國沿海經歷了暖冬、異常高溫、干旱、雪災、極端溫帶風暴潮等多起極端氣候事件。氣候變化與海平面上升加重了風暴潮、咸潮入侵、赤潮等海洋災害。(記者陸琦)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