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不尊重犯罪嫌疑人權利的公權行為會對公眾產(chǎn)生不良的暗示。公權力的法盲行為,會不斷強化民間“壞人不是人”的意識,從而導致見死不救落水小偷這些行為。
抓到小偷后不能打,小偷有生命危險時同樣不能見死不救。浙江湖州3位抓小偷的市民,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在追堵偷車賊的過程時將其逼入河中,非但沒有搶救,反而直到確認小偷已沉入河中方才離去,結果在日前被當?shù)貦z察機關以涉嫌故意殺人罪提起公訴。(9月25日《浙江日報》)
一個干了再多壞事的惡人,他的罪惡只能交由法律去審判和懲處,他的生命和我們的生命一樣寶貴,權利和我們一樣平等,不僅無權侵犯他傷害他,當他處于生命受到威脅時,我們一樣有責任去救助他———這應是一個法治社會的基本人權常識。
藐視小偷的權利,把小偷逼入絕境,對小偷見死不救———在許多人眼中,一個人偷東西,他就成了可以隨意處置、隨意羞辱、隨意報復的壞人,壞人就低人一等,壞人就沒有權利或者權利得打折,對壞人的任何處置都有充分的道德理由。正因為有這種觀念,民間形成了五花八門懲治小偷的慣例,有的將小偷綁在太陽下暴曬,甚至還有掛牌游街示眾的。
很明顯,這種法盲表現(xiàn)源于道德與法律不分的傳統(tǒng)觀念,中國古代道德與法律混合在一起的道德法傳統(tǒng)養(yǎng)成了國人道德審判的習慣。除此之外,一些地方的公權部門也在其中起到惡劣的示范作用,對“壞人”權利的習慣性不尊重,不時出現(xiàn)的游街、示眾、公審、公捕事件,加劇著公眾對“壞人”盲目的道德懲罰沖動。
公權力不僅只對權力實施的直接對象產(chǎn)生影響,基于公權力的權威性和公共性,公權行為傳遞的價值觀也會對其他公眾觀念產(chǎn)生影響,好的做法會產(chǎn)生好的示范,壞的做法會產(chǎn)生壞的暗示,動輒違法行政的取向會對公眾形成“法可隨便違”的暗示。
顯然,在如何對待小偷、賣淫女等“壞人”問題上,一些地方的公權行為起到了非常惡劣的示范作用。有的地方以“威懾違法犯罪”的名義押著犯罪嫌疑人在市區(qū)游街,有的地方舉行違法犯罪定點揭露大會暨公捕大會,有的地方將賣淫女的照片隨意曝光示眾———在輿論語境中,這種不尊重犯罪嫌疑人權利的公權行為會對公眾產(chǎn)生多么不良的暗示?公權力的法盲行為,會不斷強化民間“壞人不是人”的意識,從而導致見死不救落水小偷這些行為。
在有些國家,對于被告,哪怕是最危險的被告,也無權強迫其在公開場合穿囚服、戴刑具,以免陪審團在判決之前對被告有“罪犯形象”的先入之見,被告有精心打扮以“正人君子”的形象出現(xiàn)在公眾面前的權利。從這個最細節(jié)的權利就可以看出法律和公權對嫌犯的權利的尊重。如果上述那些公權部門能率先垂范從細節(jié)入手尊重“壞人”權利,民間便會少了那種不把小偷當人的法盲現(xiàn)象。
□曹林(北京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