頻 道: 首頁|新聞|國 際·英文|財經(jīng)|體育|娛樂|港 澳|臺 灣|華 人|留學生|IT|教 育|健 康|汽 車
房 產|電 訊 稿|視 頻·圖 片·論 壇|圖 片 網(wǎng)|華 文 教 育|廣 告|演 出|圖 片 庫|供 稿
■ 本頁位置:首頁新聞中心國內新聞
站內檢索: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媒體評論指,政府信息公開可壓縮權力尋租空間
2007年04月25日 06:45 來源:中國青年報

  從本屆政府履新起就著手制定的《政府信息公開條例》(以下簡稱《條例》),4月24日終于出爐。無論是對比以往的信息屏蔽,還是寄望于未來,以政府規(guī)章的規(guī)格頒行《條例》,還是值得全社會予以充分贊許和期待的。

  本屆政府履新之初,公開承諾要建設法治政府,2004年3月,還專門發(fā)布了以10年為期的《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制定并頒行《條例》,恰系推進“綱要”落實的基礎性具體步驟之一。

  政府信息公開是法治政府的兩個前置條件之一。只有以此為前提,公民和其他社會法人才能從效果評價的角度,對政府是否依法行政從社會輿論層面進行打分和監(jiān)督。

  《聯(lián)合國反腐敗國際公約》對各成員國(中國也是成員國)的一項基本要求是建立“透明政府”。作為國際社會反行政腐敗的主要配套措施,公開政務信息被實踐證明具有普遍的效力。中國要樹立大國形象,理應不折不扣地履行所承擔的國際義務。這也是《條例》之所以能最終沖破各種“體制內阻力”而落地的國際背景。

  某些機構和部分官員利用政務信息不公開假公濟私,以權設租。比如,上海市閘北區(qū)民政局福利科科長趙滬光,只是利用上海下放外省人員(上世紀60年代的歷史遺留問題)回滬申報戶口的政策條文和操作程序不公開,就索賄73萬元。還是這位小科長,利用民政撫恤政策不公開,敲詐申請撫恤對象的錢財。反過來,假如上述政策和程序是完全公開的,我不敢說,趙滬光這樣的腐敗小吏就能絕跡,至少這類人想尋租的空間會被大大壓縮。

  習慣于暗箱操作政務的官員,并非都熱衷于大肆尋租。但中國是個典型的人情社會,即使辦事過程是清白的,卻有一個普遍的心態(tài)叫做“落個人情”。這是暗箱操作在中國具有普遍性的社會心理基礎。

  考慮到當下中國社會公民政治民主權利——參政議政的實際范圍、內容及形式,實現(xiàn)較高層次的政務信息的知情權,對多數(shù)社會成員而言還談不上是最迫切的。真正為社會大眾普遍關注、計較的政務信息主要包括:第一,公共衛(wèi)生、環(huán)保、公共安全、災情預警、食品藥品安全等由政務壟斷的政務信息。在這方面欺上瞞下的典型案例有2005年發(fā)生的松花江污染事件。第二,作為公共服務的教育、醫(yī)療、計生、交通以及作為公共產品的城鄉(xiāng)“水、電、氣、熱”等價格生成信息。譬如,在《條例》施行后,若要再次調高水價,有關部門就不能光停留于開個聽證會走個過場“秀”一把,而必須向民眾公開構成水價的全部成本,包括國有水務公司的運作成本。這是政務公開的最低要求,能做到嗎——哪怕打點折扣,我可不敢樂觀。

  總之,要想使“公開條例”成為“公開慣例”,其道路也許仍曲折坎坷。(魯寧)


[每 日 更 新]
- 中國赴日留學人員人數(shù)累計達到九十萬人
- 臺"陸委會"副主委:江陳會對兩岸關系具重要意義
- 大陸海協(xié)會副會長張銘清抵臺灣 參加學術研討會
- 國產新舟60支線飛機成功首航 飛行平穩(wěn)噪音不大
- 阿利耶夫再次當選阿塞拜疆總統(tǒng) 得票率為88.73%
- 九名中國工人在蘇丹遭綁架 大使館啟動應急機制
- 證監(jiān)會:城商行等三類企業(yè)暫停上市的說法不準確
關于我們】-新聞中心 】- 供稿服務】-圖片庫服務】-【資源合作-【留言反饋】-【招聘信息】-【不良和違法信息舉報
有獎新聞線索:(010)68315046

本網(wǎng)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觀點。 刊用本網(wǎng)站稿件,務經(jīng)書面授權。
未經(jīng)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

法律顧問:大地律師事務所 趙小魯 方宇
[ 網(wǎng)上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0106168)][京ICP備05004340號] 建議最佳瀏覽效果為1024*768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