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慶安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學者
核心觀點
“逢中必反”的固有心態(tài)影響了一些西方的媒體人和社會精英,使他們面對中國時失去了基本的實事求是精神,以及對不同聲音的寬容心。他們也因此陷入了與西方新聞自由信條相反的政治困境。
據(jù)德國媒體不久前的報道,德國之聲到底免去了張丹紅中文部副主任的職務(wù)。據(jù)說,還有一些德國作家聯(lián)名向德國聯(lián)邦議會寫信,要求對德國之聲中文部進行審查,并稱張丹紅是個“政治糊涂的記者”。西方的“政治掛帥”強烈震動了中國公眾。張丹紅無非是說了一些客觀的話,但“新聞自由”的德國卻容不下她的幾句“異見”?磥,西方的“新聞自由”是一定要符合其“主流政治觀”的。如若不符,那就只有開路走人。
從這段時間看,張丹紅不是唯一孤立的個案。在今年8月初,德國另一家媒體體育信息通訊社解除了記者迪特·黑尼希的職務(wù),媒體認為主要原因也是由于長期以來“明顯親華”。因為報道立場問題而遭到媒體的歧視和偏見,在整個新聞史的發(fā)展中其實并不少見。當年NBC的著名記者、普利策新聞獎得主彼得·阿內(nèi)特因為聲稱“美國的戰(zhàn)爭計劃已經(jīng)失敗”,就被掃地出門。但是因為親華立場在西方媒體中遭到歧視或者被排擠的個案,2008年以來在德國媒體中倒是高調(diào)出現(xiàn)。我們不由得想,中國的發(fā)展到底觸痛了一些德國媒體的什么敏感神經(jīng),以至于連他們宣揚的“言論自由”這樣的招牌都要砸了。
言論自由是新聞工作者的一種理想,人們希望以此捍衛(wèi)每一個人自由和公開表達意見的權(quán)利。保護每一個人的言論自由,是人類在走向進步的過程中政治文明的表現(xiàn)。但是,某些德國人如此高舉政治大旗,倒是讓我們看清了,言論自由其實并沒有一套普世標準,它更像是一種相對權(quán)利,或者是一種動態(tài)的過程。西方媒體一再表白,希望通過對言論自由的爭取,來實現(xiàn)對政治權(quán)力的平衡,并保護真實客觀的新聞報道,但在運作過程中,有些媒體自身卻無法擺脫與這一信條相反的政治困境。
眾所周知,在很長的一段時間中,言論自由被西方國家作為批評中國人權(quán)狀況經(jīng)常使用的武器。這種批評往往充斥了對中國政治制度、人權(quán)狀態(tài),甚至是歷史文化的偏見。一些西方人用一種普世理想作為政治武器,攻擊另一個國家的不同意識形態(tài)和價值觀,這種濫用西方話語優(yōu)勢的做法遲早要付出代價。
換句話說,一些人批評中國的出發(fā)點就錯了。他們抨擊中國時缺乏起碼的善意,也操作得很不認真,根本不想或是不屑了解中國的基本國情,無視中國從經(jīng)濟到政治以及人權(quán)領(lǐng)域的巨大進步,批評中國時信口開河,只要在西方聽著順耳就行了。這種“逢中必反”的心態(tài)影響了一些西方的媒體人和社會精英,使他們面對中國時失去了基本的實事求是精神,以及對不同聲音的寬容心。于是乎,批評中國,可以盡情自由;為中國說公道話,則要嚴厲追究。批評中國,沒事實可以編造,小題可以大做;褒揚中國,有事實也不行。張丹紅事件表現(xiàn)出來的就是類似的虛偽和霸道。
據(jù)說,張丹紅事件中也有一些敵視中國政府的華裔政治流亡者在搗亂,他們四處活動,給德國之聲施加了壓力。這些因素或許也起了一點作用。但是,看看西方媒體及其知識精英在遭到來自非西方世界的壓力,特別是伊斯蘭世界的壓力時,他們在保護“自己人”時表現(xiàn)出來的堅決,和在張丹紅事件中的表現(xiàn)完全不是一回事。他們?nèi)莶幌聫埖ぜt的一個話筒是目前德國新聞界相當普遍的感受。
一些西方媒體長期以來將言論自由作為對華的輿論武器,他們高高在上地認為中國在這個問題上“后知后覺”,他們能夠站在人權(quán)的道德高地上,隨意地指責中國。然而歷史的車輪是在轉(zhuǎn)動的,中國經(jīng)濟的巨大進步不可能沒有巨大的政治進步做支撐,也不可能不帶來中國人權(quán)事業(yè)的快速發(fā)展。狹隘的恰恰是西方的一些知識精英,他們跳不出在中國問題上的固有思路。更糟糕的是,他們自己還沒有意識到這一點。(轉(zhuǎn)自《環(huán)球時報》2008年10月7日第十一版)
圖片報道 | 更多>> |
|
- [個唱]范范個唱 張韶涵助陣破不和傳言
- [情感]男子街頭菜刀劫持女友
- [電影]《非誠勿擾》片花
- [國際]烏克蘭議員在國會比試拳腳
- [娛樂]庾澄慶說沒與伊能靜離婚
- [星光]小S臺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語晨與周杰倫緋聞成焦點
- [科教]南極科考雪龍船遭遇強氣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