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玩,這種古老的“官場玩物”,今天正披著“雅貪”、“雅賄”的外衣大行其道,腐蝕著官場,傷害著市場規(guī)則,理應引起紀檢部門的高度關注。
日前,陜西咸陽市政協(xié)就“于右任書法作品被私分”的指責,舉行媒體通報會,稱已有112件查證落實,其中24件由當?shù)貎晒賳T“保管”,仍有6至9件受捐文物下落不明。通報會上,對記者提問和質疑一律不答,而作為“不速之客”的捐贈人也被“請出”會場。
明眼人都能看出,這樁公案并未水落石出,而紛爭和疑問也并未隨著所謂“通報會”的召開而煙消云散。通過媒體鍥而不舍的追問和調查,圍繞這位歷史名人的墨跡“失蹤”事件的一些細節(jié)逐步清晰,其中涉嫌以公權攫取珍貴文物的行為也展現(xiàn)于眾人面前——當?shù)啬承┎块T和官員,或者以解決城市戶口、增補政協(xié)委員為交換,將獲捐的于右任書法作品收入部門或個人囊中,或者以解決城市戶口和工作為誘惑,將老農民家中的于右任作品有“借”無還……
這一事件,之所以引發(fā)輿論高度關注,關鍵在于它觸發(fā)了公眾心底的某種恐懼和憂慮——一些官員利用公權巧取豪奪的賊手,不僅伸向公帑,還瞄向了作為一些家庭私產的收藏品和文物。看了關于當?shù)赝▓髸男侣,不得不佩服一些人“引導輿論”的見識和能力,也不得不驚詫于一些人玩文字的功力和智商:以部門名義獲贈或借來的民間珍貴收藏品,二十多年差點成了糊涂賬、石沉大海,如今一經調查,居然絕大多數(shù)清清白白、妥妥當當,而且還有不少是由當?shù)毓賳T“私家保管”!好一個“保管”,道出了公權私用的黑話,讓人見識了某些人面對質疑慣于偷梁換柱的官場作派。難怪,網友戲謔曰:今后,官員私分經濟適用房,不妨對外稱之為“暫住保管”。
公權黑手伸向貴重收藏品和文物,這絕非咸陽某些官員的“創(chuàng)舉”,涉嫌以“保管”之名行“侵占”之實的行為,也既非空前、亦非絕后。事實上,收藏品領域從古至今就是官員貪腐的重災區(qū),同時因為其特殊性又成了官員貪腐的“特區(qū)”。只不過,與古往今來絡繹不絕上演的“雅賄”、“雅貪”相比,咸陽某些官員的攫取手段太過赤裸裸,技術含量太低罷了。
在中國官場,借雅趣、交流、以文會友的幌子,如名家書畫、古玩之類的貴重收藏品,從來都很適合一些自命儒官者聚斂家財、下屬投其所好,正所謂送的人“光明磊落”、收的人“名正言順”。而這種勾當?shù)牡欠逶鞓O之舉,乃是學者吳思在其《潛規(guī)則》一書中所描述:清朝末年的時候,京城中“雅賄”之風極盛,當時北京琉璃廠多數(shù)古玩店已淪為行賄受賄的掮客,而官員們則把自家文物放在古玩店由其代售,送禮者掏大價錢買了再送給官員。雙方不提一個錢字,大把黃金白銀卻源源不斷地通過古玩店流進官員腰包。這種招數(shù),到了今天依然在各地古玩市場盛行,并衍生出“假拍賣”之類的新品種。
古玩,這種古老的“官場玩物”,今天正披著“雅貪”、“雅賄”的外衣大行其道,腐蝕著官場,傷害著市場規(guī)則,理應引起紀檢部門的高度關注。而其交易限于小圈子,具有一定隱蔽性,其“產業(yè)鏈”在市場經濟環(huán)境下更顯錯綜復雜,又為反貪部門的查處制造了更多障礙和麻煩。我們不能寄希望于整個行政改革完成之后,由于政府“變小”和審批權受約束,這種“雅貪”、“雅賄”便能自然消亡,而必須對官員某些過于熱衷的“愛好”多加監(jiān)督,因為“蒼蠅們”盯住的,往往就是這些“愛好”留出的“縫”。
參與互動(0) | 【編輯:鄧永勝】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