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路不明資金斷“鏈”風險將至
湖南一些在房地產開發(fā)領域闖蕩的人不久前還信心十足地說,“二線樓市”這些年雖然地價、工價、建筑材料價都大漲,但平均水平相比沿海仍然不高。綜合各種成本,開發(fā)商的利潤空間仍很大。眼下銀行貸款利率只有7%多一些,開發(fā)商只有短期周轉不靈,沒有資金斷“鏈”之憂。只要大家齊心,挺過這個樓價“膠著期”,幾個月后就能熬出頭。
也有分析人士提供了一個有趣現象:與龍頭企業(yè)主導市場的“一線城市”不同,“二三線城市”的房地產開發(fā)領域,可謂魚龍混雜。很多房地產公司,前些年在“地產江湖”上名不見經傳,更不是上市公司。但執(zhí)掌這些公司的“大亨”,拿地出手闊綽,動不動就開發(fā)“大盤”。
但現在情況開始逐漸明了。記者在湖南吉首市、張家界市等地了解到,這些公司中,雖然頭頂著各種“光環(huán)”,但其中不乏“灰色融資型”房地產公司。
按理說,生意場上英雄不問出處。但問題是,“灰色融資型”房地產公司原本“一窮二白”。他們利用監(jiān)管的漏洞、區(qū)域性的流動性過剩和某些地方政府官員的支持或者縱容,近些年來在民間用年息超過36%的誘餌從事民間高息集資。這些公司之間,從2007年下半年開始還在為融資發(fā)生惡性競爭,有的融資年利息甚至提高到了100%以上,以開發(fā)房地產為名的“金融傳銷”暗流涌動。
這種房地產公司,要支付高額利息,需要房價以每月3%至10%甚至以上的速度飆升、需要任何項目開發(fā)周期不超過3年甚至更短、需要任何產品一面市就實現100%的銷售、需要整個樓市永遠都是“牛市”的輿論環(huán)境。房價一旦“膠著”,交投一旦清淡,資金就將“斷鏈”。一旦市場現出“拐點”,危機就會爆發(fā)。
風險期“抄底”要當心
在湖南一座較為偏遠的城市,一個曾經炙手可熱、賣得熱火朝天的樓盤,如今突然無人問津。這家企業(yè)相關財務人員對記者承認,自從“老板被公安機關請去”、當地人都知道公司資金“出了問題”的那一天開始,就基本賣不出房。
徐先生夫婦都在湖南一所高校任教,收入很高,近幾年頻頻購置物業(yè)。在發(fā)現眼下房地產領域廣泛存在的資金鏈問題后,徐教授雖然現在手頭還有余錢,但已經決定不再購房,而且傾向于拋售手中的一些房產。本身就是從事建筑設計的徐說,在無法實現信息對稱的情況下,一個普通市民無法甄別“問題開發(fā)商”。一旦踩中“地雷”,花真金白銀買來的房產,可能無意中在金錢游戲中接下最后一棒:看起來屬于自己名下的房子,可能辦不到權證、配套設施可能“縮水”,甚至成為長期無法交鑰匙的“爛尾樓”。
徐教授對風險的把握,還不全面。據記者了解,眼下一些“問題開發(fā)商”,前些年融資之時,他們與債主之間的借款協(xié)議,很多經過了如下“包裝”:要么連本帶息將融資款寫成住宅或者商業(yè)門面“購房款”,要么將本金作為買“樓花”的“黃金客戶”或者“鉆石會員”的“定金”,高額利息則是所謂“延遲購房違約金”等。開發(fā)商一旦“出問題”,所開發(fā)的項目就成為各方利益主體挽回損失必須爭奪的對象。不了解內幕的消費者買下這種房子,就可能與高息集資者一道,陷入融資陷阱,被復雜的法律糾紛困擾。
此外,用高成本融入資金開發(fā)房地產,真正能投入項目的資金,少之又少。而項目建設的周期,則必須越短越好。建設的成本,要壓縮到最低限度。由此導致這些年來開發(fā)出的一些樓盤,建筑質量、節(jié)能效果、居住舒適性等,都大打折扣。
一些了解內幕的經濟界人士坦言,有些商品房權證上雖然寫明有70年產權,但這些密密麻麻的“蜂巢”、“鴿子籠”,也許用不了幾年,就成為妨礙城市觀瞻的污點。從這個意義上著眼,中國房地產業(yè)這輪調整,實際上是淘汰規(guī)模小、素質差的市場參與者,提升行業(yè)整體產品質量和附加值,促使房地產市場從“金錢游戲”回歸消費品生產的過程。因此,“二線樓市”的地方政府,不應急于把全體納稅人的錢拿來“托市”、“救市”。有興趣“置業(yè)”的老百姓,也不妨多觀察,擇機再買“好房”、買“放心房”。(記者:蘇曉洲)
圖片報道 | 更多>> |
|
- [個唱]范范個唱 張韶涵助陣破不和傳言
- [情感]男子街頭菜刀劫持女友
- [電影]《非誠勿擾》片花
- [國際]烏克蘭議員在國會比試拳腳
- [娛樂]庾澄慶說沒與伊能靜離婚
- [星光]小S臺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語晨與周杰倫緋聞成焦點
- [科教]南極科考雪龍船遭遇強氣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