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guī)劃綱要》的制訂,如一場期盼已久的教育改革蓄勢待發(fā),亟待公眾參與,然而,仍然有不同的意見。首先是有用還是沒用。多年來,教育領域花樣翻新,新潮迭起,而教育現(xiàn)實卻沉苛日重、每況愈下,使很多人心灰意懶,擔心這次《規(guī)劃》制訂不過是又一次“秀”。還有許多人對解決應試教育、擇校熱這類老大難問題缺乏信心,認為根本無解,誰也沒有辦法。認為問題出在“惟有讀書高”的傳統(tǒng)文化、獨生子女政策、勞動力市場競爭等方面,都是教育自身無法改變的。
我完全不認同中國教育問題是“沒治”的絕癥。事實上,中國教育從來不是這樣,從來沒有這樣,只不過近些年搞壞了,所有問題都有明確的體制性原因,都可以治理和改善。至于這次究竟有沒有用,在最近舉行的一次媒體沙龍上,大家形成的共識是重在參與,過程比結果更重要。也許不應指望“畢其功于一役”,一次解決所有問題。目前存在的十個、八個重大教育問題,能解決兩三個就不錯,能解決三四個就更好。
但公眾參與本身仍有重要價值,首先要使那些深層次的難點問題都浮出水面,使利益相關方、利益集團也浮出水面。不能再像以往閉門決策那樣,一個大黑箱,不知道對手是誰,反對意見來自何方,反對的原因是什么,只要有人反對,結果就不了了之。其次,深層次難點問題的解決,需要各種力量持續(xù)不斷地推進,是一個漸變和積累的過程。公開討論或利益博弈,本身是一次有效的公民教育,有利于問題的最終解決,具有獨立的價值。
真正難的是如何參與。由于國家的規(guī)劃制訂從來沒有公開過,因此如何公開、公眾如何有效參與,包括主管部門如何處理那些來自公眾的海量信息,都是需要學習的新課題。1月8日教育部公開征求意見的公告,開了“事先公開”(而非“事后公示”)的先河。大家等待的是第二步、第三步,不能到此為止。建議教育部繼續(xù)公開11個課題組的組成情況,目前的工作進展和下一步的工作計劃,《規(guī)劃綱要》制訂的時間表,公眾意見搜集和處理的情況等更為豐富的信息,以滿足公眾的知情權。
有效的公眾參與,不僅是選擇性地公布一些信息,而是使各利益相關方參與政策方案制訂和討論的過程,應當有公開討論、公開辯論、有民意調(diào)查、舉行聽證會。建議媒體長時間、大容量地討論教育熱點、難點問題,以促進解放思想和形成共識,這也是許多國家在教育改革中采取的做法。楊東平(北京理工大學教授、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
銆?a href="/common/footer/intro.shtml" target="_blank">鍏充簬鎴戜滑銆?銆? About us 銆? 銆?a href="/common/footer/contact.shtml" target="_blank">鑱旂郴鎴戜滑銆?銆?a target="_blank">騫垮憡鏈嶅姟銆?銆?a href="/common/footer/news-service.shtml" target="_blank">渚涚ǹ鏈嶅姟銆?/span>-銆?a href="/common/footer/law.shtml" target="_blank">娉曞緥澹版槑銆?銆?a target="_blank">鎷涜仒淇℃伅銆?銆?a href="/common/footer/sitemap.shtml" target="_blank">緗戠珯鍦板浘銆?銆?a target="_blank">鐣欒█鍙嶉銆?/td> |
鏈綉绔欐墍鍒婅澆淇℃伅錛屼笉浠h〃涓柊紺懼拰涓柊緗戣鐐廣?鍒婄敤鏈綉绔欑ǹ浠訛紝鍔$粡涔﹂潰鎺堟潈銆?/fo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