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6月28日《京華時報》報道,27日,香港大學在京面試開始,“為什么人們特別喜歡邁克爾·杰克遜”,“甲型H1N1流感暴發(fā),不少香港的孩子停課回家,可是家長上班沒人照顧孩子,是否應該出臺相應的法律政策來保障孩子的利益”,“你如何看待外地人員在京的生活狀況”等,出現(xiàn)在面試題中。
近些年,隨著香港一些高校把目光投向內地考生,其面試題就一直為人們津津樂道、大呼新鮮。鳥巢的鋼結構是否浪費材料?如何看待星巴克咖啡店開到故宮內?如果給你300億元,你如何改進中國狀況……其視野之宏闊、創(chuàng)意之大膽,令人為之一震。
解讀這幾年的港校面試題,筆者認為有三個特點:
其一,貼近熱點。以邁克爾·杰克遜為例,其于北京時間6月26日凌晨病逝,27日便成為了考題之一,試題設計者的反應極快。去年試題中的如何評價“范跑跑”問題,以及記者在汶川地震中應該扮演什么角色,也是如此。
其二,關注公共價值,富有人文關懷。比如,“老人越來越多,會對這個社會產(chǎn)生什么影響?你有什么解決的辦法”,“如何看待外地人員在京的生活狀況”,都將溫情的目光投向弱勢群體,彰顯了人文關懷。
其三,既有開放性,又有思辨性。題目選擇廣泛,答案不定于一尊。比如,奧運會對中國的消極和積極影響是什么?獨生子女政策到底好不好?這些話題有一定敏感性,但同時也給了考生極大的發(fā)揮空間。
相關人士稱,“我們從來不在乎答案的正確與否,而是在乎學生如何表達他的答案。”也許正因此,去年,香港一些高校在面試之后,拒絕了內地部分高考尖子生甚至是狀元,而內地高校大多樂于爭搶狀元。這一對比耐人尋味。
專家稱,香港與內地的考試題目,實際上是兩種教育體制和模式的對照。本人不想妄言兩種模式的優(yōu)劣。只是覺得,香港大學的這些面試題目中,有很多值得內地大學借鑒之處。石城客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