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央視的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仿若一年一度的“年夜飯”一樣,早已經(jīng)成為了千家萬戶不可或缺的“精神美味”。盡管每一年的春晚舞臺上,都會有新人的涌現(xiàn),然而,有一副老面孔卻一直令大家津津樂道。他,總是能夠把更多的快樂帶給受眾,他,早已經(jīng)成為了央視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上不可或缺的“大腕”,他,就是趙本山。 中新社發(fā) 李忠 攝
沒有趙本山小品 我們照樣過大年
因為小品王趙本山表演的節(jié)目《捐款》效果不佳,很多人對今年的春晚頗感失望。對于他們而言,看春晚就是看趙本山,這純屬個人自由,無須置喙。但當春晚總導演金越所說“趙本山的小品成功了,春晚就成功了一半”時,我還是不免吃了一驚。不由得疑惑起來,到底是誰在導演春晚,是趙本山還是金越?
趙本山對春晚到底有多重?
我至今還清楚地記得第一次看趙本山小品時的感受。那是九十年代初期的一個晚上,學校會議室擠滿了人,那時只有公家才買得起大型彩電。剛出道的趙本山具有典型的北方農(nóng)民的氣質,多少有些笨拙的舉止,樸實厚道的面龐,富于表現(xiàn)力的眼神,還有那頂后來成為他經(jīng)典道具的舊帽子,讓城里人印象深刻。出人意表的幽默從泥土一般的憨厚中不時蒸發(fā)出來,博得了陣陣喝彩。我回味了一下,表演的精彩之處無非是展示鄉(xiāng)下農(nóng)民的無知與可笑,這種帶著傻帽氣的笨拙與城里人的現(xiàn)代生活方式一比較,便產(chǎn)生了令人忍俊不禁的喜劇效果,讓城里人為之噴飯。于是,我心中十分不快,因為這全然不符合我心目中的農(nóng)民的形象。作為一個農(nóng)民的孩子,我的長輩們絲毫也不可笑,他們的確有些像魯迅筆下的閏土,然而他們決不是趙本山,他們身上有一種我終生不能忘懷的樸拙與真誠。我懷疑城里人的藝術胃口開始出毛病,已經(jīng)享受了多年城鄉(xiāng)剪刀差福利的城里人,又開始從精神上消費那些老實巴腳的鄉(xiāng)下人了。
在這些日益增加的城市人中,當然也包括我這個剛分配工作的大學生,不知道是墮落還是升華了,我也越來越情愿將自己浸泡在趙本山小品的笑聲中。那似乎有一種特殊的效能,使你忘掉眼前的東西,讓它們化作一縷縷歡快的輕煙,隨風而去。
趙本上的名氣越來越大,出場費也越來越高,他的小品已經(jīng)成為春晚獨一無二的主旋律,其他那些亂哄哄的起舞和耳旁風一樣的歌唱相形之下愈發(fā)黯淡無光。這樣的春晚,使人心中隱隱感到一種缺憾,又說不清楚那缺憾到底是什么。直到有一次在海外觀看了東南亞華人的一次文藝演出,我才突然頓悟:他缺少的是文化底蘊!那只是一個普通的馬來華人民間社團的文藝演出,就其動員的社會資源來講,它或許比不上大陸的一個縣,然而那令人物我兩忘的道家音樂,那由中學生演出的氣勢非凡的中華大鼓,那仿佛主題曲一樣反復出現(xiàn)的感恩意識,那充滿整場演出的真誠、愛心和濃郁的人情味,使你有夢回漢唐之感,恍惚之間領略到中華禮樂文明的真正魅力。
暮然回首,我發(fā)現(xiàn)那場耗資巨大的春晚的真正問題:文化上的貧血。禮失而求諸野,你不能不佩服孔夫子的先見之明。我忽然有些臉紅:“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我們究竟要在晚會上向那些依然保持著傳統(tǒng)中國文化君子風范的海外同胞展示什么:我們文化上的蒼白?說實話,經(jīng)過“文化大革命”的洗禮的國人大多已不知禮樂文明為何物,不僅大牌明星素質低下,就連多數(shù)知識分子也談不上有人文素養(yǎng),因為知識不等于文化。
然而,我們自己卻渾然不覺,因為趙本山的小品正在晚會上熱演。然而,小品畢竟是小品。一個三千年文明史的古老民族的盛大春晚,竟然只能由一個小品演員來支撐,他撐得住嗎?
于是有人感嘆,步履沉重的春晚將走向哪里?我忽然對在希望和失望中煎熬著的導演們生出一絲惻隱之心:我倒是寧愿本山大叔再撐幾年,哪怕是為了總導演們的精神健康起見。但是,一個人的藝術生命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今年的《捐款》的主題,似乎就是寡婦門前是非多這種低俗的東西;而其間反復插播的商業(yè)廣告,則使人想起那句西方的諺語:老鷹的翅膀拴上了金塊,就再也不能凌空飛翔了。
于是,我只能用如下的想法安慰自己:沒有趙本山小品,我們照樣過大年。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