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下午,帶著一本《鑄就偶像:蘇珊·桑塔格傳》到北京現代城的一家咖啡店閱讀。讀一本書的最好場所是人氣騰騰卻還算安靜的咖啡店,因為在一杯咖啡和一張光潔紙質書頁的翻動之間,一抬頭,便可以竊見蕓蕓眾生。
并不愿意一本書的書香脫去人間煙火之氣,像《鑄就偶像》這樣的書。它事發(fā)的年代真實而遙遠,桑塔格成名于上世紀60年代;它事發(fā)地點同樣真實而遙遠,桑塔格在哈佛大學拿到哲學碩士學位,游歷了歐洲——倫敦和巴黎之后,搬到了美國的紐約。從此,她在紐約完成了她的小說,找到了她最可信任的書商兼經紀人,并在以后的40年中成為“文學界的美麗殺手”、“真正的知識分子”甚至“美國公眾的良心”。
桑塔格26歲時從她前夫的父母手上要回了6歲的大衛(wèi),1959年元旦帶他來到紐約,身邊僅有兩只箱子和70美元。桑塔格說,“我激動萬分。我就像《三姐妹》中渴望去莫斯科的艾琳娜一樣。心里能想的就是紐約!紐約!”
這樣的文字和它創(chuàng)造的景象似曾相識,那個至今依然是美國樂壇的女王,無人可同日而語的麥當娜,當年只身前往紐約的時候,口袋里也僅僅揣了50美元和夢想。
我的桌子的右手邊的一桌坐著兩名男子,他們用一臺即非IBM也非DELL的筆記本電腦。他們似乎在面試什么人,在我閱讀的一個下午時間,五六名女子走過我的身邊,走到他們的面前,坐下,然后她們回答這兩名男子的問題。她們都很年輕,穿著普通,并不特別嬌艷。臉上有一些臨時掛上去的微笑,反而讓人看起來有些茫然。
在這個繁忙的、每平方米的商品房隨時有可能賣到3萬元的地段,她們讓我從書本上每每抬頭,會想起,紐約和那個口袋里僅有70美元的蘇珊。然后,在一個城市里,從無名很快地演變成一個奇跡。
一個具備光明和黑暗面的繁華城市,和在光影之間游走的人群中,才可以偶爾理會一個童年喪父并缺少母親照護的女孩,青年時期努力讀書的美貌女子,奔向“紐約”的決心。世界上沒有誰是上帝特別眷顧的孩子,無論是一個流行音樂的女王,還是獲得過美國國家圖書獎、耶路撒冷國際文學獎、德國書業(yè)和平獎的“公正良心”。她們的奇跡的開頭,都是口袋里微薄的錢財和心中豐厚的夢想。
我準備離開這間咖啡店的時候,遇見一個曾經報道過伊拉克戰(zhàn)爭的戰(zhàn)地記者、和一個說中文的日本專欄作家的那一刻,我想知道,這個城市會否有一天成為很多人的“紐約”,會否有一天出現一個或者幾個蘇珊·桑塔格。
或者,這樣一個人,已經出現,而我們還沒有開始閱讀。
蘭格格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