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似而神不似
這次震動世界的發(fā)現(xiàn),并不是納耶尼亞在干細胞研究上的首次發(fā)聲。事實上,他在這一領域已經(jīng)耕耘良久,而此次成功也并非是人造精子的第一次面世。
早在2006年,他和同事就在實驗小鼠身上進行了嘗試。他們先從雄性小鼠的胚泡中提取出干細胞,經(jīng)過誘導,干細胞轉化成了精原干細胞。在實驗室條件下,經(jīng)過72個小時的分化,誕生出了成熟的小鼠人造精子細胞。隨后,科學家利用這種精子使正常小鼠卵子受精,再將受精卵發(fā)育成的胚胎植入到雌性代孕小鼠 的子宮中。
遺憾的是,這種胚胎發(fā)育成功率非常低。研究者植入了數(shù)百個胚胎,但最終只有7只小鼠順利誕生,其中一只在出生后不久就夭折了,另外6只也在5個月內(nèi)死去。這遠遠低于正常小鼠兩年的平均壽命。
由于精子在睪丸和附睪中要經(jīng)歷十分復雜的發(fā)育過程,這其中還需要體內(nèi)許多因子參與調(diào)控,任何一環(huán)的缺失都會導致精子發(fā)育不良,F(xiàn)階段,出于法律和倫理的考慮,人造精子無法用于人體試驗。僅僅憑借外形,顯然無法判定科學家制造出的是真正的、健康狀況良好的精子,再加上小鼠實驗極低的成功率,不少科學家懷疑這種所謂的“人造精子”只是一種形似而神不似的細胞。
英國牛津大學的生理與生殖學研究者阿奇姆·蘇拉尼就表示,這種在實驗室條件下誘導出的貌似精子的細胞,與真實的精子相差甚遠。該校醫(yī)學研究委員會的貝吉教授也表示,納耶尼亞小組需要補充更多的證據(jù),證明這些人造精子是正常的。
面對質疑,納耶尼亞給出了他的答案——首先,這些人造精子的蛋白表達譜是精子獨有的,有一種對卵子分裂起重要作用的精子特征蛋白,就存在于這些人造精子的尾部;其次,人造精子的染色體數(shù)目是23條,與正常精子一模一樣,而且它們同樣是通過尾巴的擺動而進行運動的。
不過他也承認,這項研究只是找到了一條可行的道路而已,研究本身還出于開始階段,革命尚未成功。
納耶尼亞提到,在每7對夫婦就有一對存在生育問題的當下,他們的研究目的是“為不育癥的治療趟出一條新路”。他認為,對精子形成細節(jié)的深入理解,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治療男性不育癥。而目前人造精子的安全性和穩(wěn)定性需要進行更多的測試,細胞健康與否也要通過更多的動物實驗加以確認。
不過他依然信心十足地表示:“大約5到10年后,這項技術將會趨于成熟,屆時人造精子或可成為解除不孕夫婦痛苦的有效方法!
規(guī)避倫理紛爭
以胚胎干細胞為材料的研究,往往會招致倫理界人士的非議,更何況人造精子還直接涉及人類的生殖繁衍。
就職于英國公益組織“生殖理論評論”的約瑟芬·昆塔瓦勒,對人造精子表示出隱憂:“將完好無損的人體胚胎破壞掉,變成一個不知道有沒有用、或許有巨大暗疾的精子,這太瘋狂了!
“你會否用這種人造精子進行人類的受孕”——對于這個問題,納耶尼亞給出了否定的答案。他認為:“雖然存在用人造精子產(chǎn)生后代的可能性,但不加考慮地利用人造精子制造嬰兒,是一種無視法律的行為!痹趥惱砝Ь撑c技術難題的夾擊之下,納耶尼亞試圖尋找兩全之法。他想利用人工誘導的多功能干細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IPS細胞)為起始材料來誘導精子的產(chǎn)生,從而規(guī)避人胚胎干細胞研究的法律限制。
近一段時間以來,IPS細胞研究風頭正勁。2006年日本京都大學的山中伸彌將四個基因導入至小鼠的體細胞,經(jīng)重新編程后,誕生出世界上第一株 IPS細胞;幾乎與此同時,美國威斯康辛大學的湯姆森利用另外的基因,也成功得到了IPS細胞。這些震動學界的發(fā)現(xiàn)頓時成為各個干細胞實驗室關注的焦點。
不過從IPS細胞出發(fā)制造精子亦非坦途。形象地講,將普通體細胞誘導成為IPS細胞,就如同將已高度分化了的細胞回撥至分化原點,而此過程中用到的4個基因中的一個很危險。該基因在體內(nèi)的異常表達,常常與某些腫瘤的誘發(fā)關系甚密。此外導入基因時需要用到病毒載體,這種載體的特點是會隨機插入到宿主基因組中,倘若一旦插入有誤,破壞了宿主的一個抑癌基因,那么有可能導致癌癥發(fā)作的糟糕后果。
雖然新近的研究表明,可以在這些基因完成了回撥分化時鐘的任務后,過河拆橋般的將其“卸載”,但美國科學家利用基因芯片技術比較了IPS細胞和人胚 胎干細胞之間基因表達的情況,發(fā)現(xiàn)差異不小。這說明并不能將二者同日而語。這為納耶尼亞期望中的完美精子又增加了許多不確定的因素。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這句話同樣適用于納耶尼亞的人造精子研究。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