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大理八月三日電 (記者 保旭 史廣林)沒有話筒、沒有音響,最樸實的唱腔、最傳統(tǒng)的樂器,正是這樣一出獨具云南白族特色的戲劇,吸引了云南大理古城眾多中外游客的目光,記者三日在此間感受了一次來自白族最古老的聲腔。
提起云南大理古城,除了其古樸別致的建筑、豐厚韻味的歷史文化外,更多的人喜歡在古城內(nèi)洋人街廣場游玩。三日上午,行走在洋人街上的記者偶然欣賞到一處獨具特色的中國民族戲劇——“吹吹腔”。
演出的戲臺就在洋人街上知名的櫻花屋酒吧旁,這是一個古香古色的建筑,過往的游客都能站在臺下觀看及拍照,在周圍的幾個酒吧內(nèi)也能看到演出。據(jù)演出的負責人介紹,該戲劇當?shù)厝私袨椤按荡登弧,當天演出的曲目是《竇儀下科》,講述了一個當?shù)匕鬃逍』镒x書立志的故事,其中不但有生活瑣事,還有民間祭祀、神話故事等內(nèi)容。
記者在現(xiàn)場見到,整個演出以白族的嗩吶為主,配上大鼓、鈸等民族樂器為伴奏,一男一女兩位演員身穿古服,臉涂白粉,時而白族語時而漢語,邊唱邊跳。而最為有趣的是他們的動作與常人不同,是同時邁左腳揮左手。臺下也集聚了近百名游客,觀眾不時還發(fā)出熱烈的掌聲,幾位坐在酒吧走廊上的外國人也跟著叫好。
當天表演的“吹吹腔”是由大理云龍縣文化館專門組織當?shù)孛耖g藝人經(jīng)過精心準備推出,同時也是為正在此間舉辦的第八屆中國攝影節(jié)獻上的一道民族文化大餐。該表演隊領(lǐng)隊馬建強介紹,“我們的這個吹吹腔比京劇還要早”。吹吹腔是明朝時期由中原傳入大理的弋陽腔,后與當?shù)氐陌鬃逡魳、歌舞和生活相結(jié)合發(fā)展演變而成,以清朝最盛,整個發(fā)展過程涵蓋了數(shù)百年的風土人情,滄桑歷史。劇目大多數(shù)是與漢族劇目同源,也有以白族人民的生活和民間故事改編的。
馬建強告訴記者,“吹吹腔”是白劇當中最古老的一種戲劇,與“黃梅戲”、“越劇”同屬板腔體。但是由于“吹吹腔”所流行的地區(qū)在邊遠的民族地區(qū),因此曾經(jīng)一段時間面臨消亡,年輕人都外出,也不愿意學習這個劇種。近年來,通過政府的支持,該劇又在自己的家鄉(xiāng)開始盛行開來。
據(jù)介紹,目前在云龍縣已經(jīng)有八個“吹吹腔”劇團,能表演“吹吹腔”的也有五百多人,其中也包括一些小孩子。但馬建強也表示了擔憂,“現(xiàn)在不如以前了,雖然有孩子也會,畢竟是少數(shù),我們還是應該加強保護,把它傳下去!(完)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