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為何和媒體翻了臉
□關于他的消息見諸媒體的已經(jīng)不僅僅局限于學術話題,而是離學術越來越遠的新聞事件
□他自己形象地把成名后的狀況比作是做了觀賞動物
□在學者和媒體的關系中,有一個問題是應該清楚的,那就是,大眾傳媒尤其是電視傳媒不過是一個生產(chǎn)文化商品和娛樂產(chǎn)品的平臺
□媒體應該反省如何對待學者,不要讓他們成為媒體上被抽空了學術內(nèi)瓤的空殼
新聞事件回放
7月20日,易中天做客北京臺《非常網(wǎng)絡》節(jié)目時,在主持人提出“有沒有想到《品三國》圖書如此火爆? ”的問題后,易中天回答“不要以為什么事兒都是策劃的,媒體很弱智,總喜歡問動機”;這讓現(xiàn)場氣氛陡然緊張,而在被問到“與余秋雨的網(wǎng)絡戰(zhàn)是不是為了保持名人熱度”時,易中天更是在萬千觀眾的注視下,說出“我拒絕回答愚蠢的問題”這樣不留余地的話語,并且在整檔節(jié)目中多次以譏諷的口吻問主持人,還要繼續(xù)愚蠢下去嗎?質(zhì)問主持人怎么就是不明白自己的意思等等。
被媒體捧紅的易中天和媒體翻臉
在易中天走進央視 《百家講壇》節(jié)目之前,他只是中國萬千教授中的普通一員,但是,當他拋頭露面走上《百家講壇》這檔大眾傳媒的節(jié)目,并以幽默風趣的個人風格解讀三國后,他一夜之間成為了紅透大江南北的人物,關于他的消息見諸媒體的已經(jīng)不僅僅局限于學術講座、學術話題,而是以《百家講壇》講座這個投進大眾層面的石子為中心一圈圈蕩漾開去的離學術越來越遠的新聞事件:
在招標會上《品三國》被出版社以“首印55萬冊、版稅百分之十四和三年后保底印數(shù)20萬冊”的罕見標碼競得發(fā)行權;
在各地的簽名售書現(xiàn)場,受到“乙醚”(易中天的“粉絲”)追捧;
易中天的講座一票難求;
易中天獲得“2006品牌中國年度人物”……
經(jīng)過這樣大規(guī)模的炒作,易中天從普通的大學教授變?yōu)榧矣鲬魰缘膶W術明星,他所說的話、他所做的事都會成為媒體的焦點,看看這些新聞標題,就可以非常清楚他的處境:《易中天調(diào)侃余秋雨,稱“出來混,總是要還的”》、《易中天頻換地點赴大學演講模仿小沈陽》、《易中天,我如何看待李輝文懷沙的》、《易中天:國人不“仇官、仇富”,只恨“不仁、不正”》……易中天頻頻在媒體亮相,他已經(jīng)被媒體當作一個 “娛樂明星”來對待,甚至他喜歡吃“蒼蠅面館”都會登上媒體的頭條,他自己則形象地把自己成名后的狀況比作是做了觀賞動物,像峨眉山的猴子,在這樣的過程里,一個同媒體有過很好合作的學者和媒體的關系開始復雜起來。
學者爬上“魔鬼的床”
在學者和媒體的關系中,有一個問題是應該清楚的,那就是,大眾傳媒尤其是電視傳媒不過是一個生產(chǎn)文化商品和娛樂產(chǎn)品的平臺。在這里,傳媒制作一檔由學者主持的文化節(jié)目和制作一檔由影視明星主持的娛樂節(jié)目的最終目的都是要有收視率。在這樣的過程里,媒體一方面依賴學者的觀點來提升傳媒的文化品位和影響力,一方面還要炒作這些已經(jīng)在大眾中家喻戶曉的學者的成名史和他們成名后的生活,以名人效應贏取更多的關注,這和炒作其他娛樂明星別無二致,因為這正是大眾所感興趣的娛樂興奮點。
從第一方面看,媒體以學者的學識為基礎制作節(jié)目,或者以學者的觀點向大眾解釋某個問題,是借權威說話來提升節(jié)目的分量和品位,這一層面離學者自身的學識和學問還是比較切近的,但在這層關系中,學者也并不能獲得完全的表達和話語權。因為,媒體還有自身的選擇,這種選擇或許因為收視率、或許因為節(jié)目定位等,而學者只能削足適履。曾在百家講壇講《聊齋》的山東大學中文系教授馬瑞芳在《百家講壇:這張“魔鬼的床”》一書中對此有形象的描寫,西方神話有張魔鬼的床,人被捉到床上,長了截短,短了拉長。百家講壇對主講人來說,也是張“魔鬼的床”!狭恕澳Ч淼拇病,主講人被“截短拉長”,適應者,就很可能成“星”,不適應者,就只能回家坐冷板凳。而講課的內(nèi)容,也不是高深淵博的學問,而是用娛樂化且個性化的方式重新演繹一遍。這也許就是易中天們被批評為 “不夠專業(yè)”,有“戲說嫌疑”的緣由。
從另一方面看,當一些學者果真借助大眾傳媒一夜成名,他們自己名利雙收的時候,學者和媒體的關系隨之發(fā)生了進一步的改變。因為媒體,這些學者成為了名人,成為了公眾人物,他們就會像娛樂明星般被媒體反復炒作,因為他們的知名度,他們已經(jīng)成為大眾關注的焦點,有關他們的任何一點都可以成為媒體炒作的東西。于丹在倫敦撒潑耍牌了,易中天說主持人愚蠢了……所有這些早已與學術傳播無關,這樣的噱頭后是媒體滿足大眾對名人生活關注的欲望,是滿足大眾娛樂需求的心態(tài),這也是在大眾媒體尤其是電視媒體拋頭露面的學者們所必須付出的代價。在這樣的情形下,作為名人的學者已經(jīng)沒有任何主動權,你發(fā)怒、發(fā)飆、不理睬甚至沉默,無論如何表現(xiàn)都會成為被媒體放大的焦點。易中天此次和媒體的翻臉只是這種關系已緊張到一定程度的爆發(fā)而已。在以前的采訪中,易中天曾多次流露出對媒體的不滿,像有記者問,現(xiàn)在邀請你做講座的地方很多,請問你如何平衡做學術與外出演講時間?易中天回答:“這個不好說。人家邀請做講座,不答應吧,你們會說我耍大牌;答應吧,你們又會報道說,我不甘寂寞。做人很難的。 ”從這些言談中,我們都可以找到學者和媒體關系的這種轉變。此次易中天和媒體的僵局中,媒體的提問其實還是一貫的作風,并無愚蠢之處,只是易教授的忍耐力到了極限而已。
媒體應如何對待學者,給予他們什么樣的尊重
在我國,學術傳統(tǒng)是以學者甘于清靜、坐得住冷板凳,潛心于學問而為美德的。在這樣的傳統(tǒng)下,學者們是處于高高的象牙塔中大眾遠遠遙望仰慕的人物。而對于那些拋頭露面于大眾面前又獲取了巨大名利的人則視為不務正業(yè)或者正業(yè)荒疏。我手邊有一本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的《為學術的一生》的書籍,書皮是任繼愈先生的題字,書中收錄了金景芳、鐘敬文、顧廷龍、陸宗達、蔡尚思、周有光、錢仲聯(lián)、張岱年、楊伯峻、季羨林、任繼愈等44位學者撰寫的回顧和總結治學經(jīng)驗的文章,那些名字大都如此陌生,不是專業(yè)領域的人大都無從知曉,但翻看他們的文章卻得知他們都是各個領域的大家,他們在大眾層面的默默無聞也許正是成就他們專業(yè)領域煌煌巨績的一個原因。我們當然需要這樣為學術默默耕耘一生的大學者,但我們是否同時也需要將學術學問傳遞到大眾中的學者?
在大眾傳媒影響廣泛的時代,利用大眾傳媒傳播學術與學問無疑是一條好的路徑,易中天們愿意放下傳統(tǒng)觀念走上熒屏向大眾傳播文化,是一件值得贊許的事。他們是付出了清靜治學時間的代價和承受了來自學術圈的壓力的,而更大的壓力則是來自于媒體。就像易中天曾說過:“電視確實是一個很好的現(xiàn)代傳媒,也是一個傳播學術的很好平臺。但它又是一把雙刃劍,成人也毀人。如果你想成名,可以利用它,但是成名不等于成功。所以我說,傳媒和學術相結合,做好了是雙贏,學者贏得了觀眾,媒體贏得了品位!钡侨绻谶@樣的學者和媒體的互動中,媒體只是簡單地把學者當作一個賣點呈現(xiàn)給大眾,那么傳播學術只是一個空談。
在學者和媒體的關系中,媒體占著主動權,因此媒體應該反省,要如何對待學者,給予他們什么樣的尊重,讓他們內(nèi)在的學識傳播出去,而不要僅僅為了收視率炒作他們的花邊新聞,讓他們成為媒體上被抽空了學術內(nèi)瓤的空殼。
在與媒體的關系中,學者自身也應該時刻保持清醒,如何保持住學術傳播的底線。當發(fā)現(xiàn)媒體有了隱蔽自己作為學者的一面,而大眾的關注點已經(jīng)不在學術問題時,也應該及時轉身,淡出人們的視線,而不要等到媒體爆炒娛樂新聞,成為和明星一樣的娛樂符號的時候,那將不僅有失學者的尊嚴,也有損學者的智慧。
□本報記者/許維萍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