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輛坦克與一群軍人在南京保衛(wèi)戰(zhàn)中的壯舉
-日軍重重包圍之下,坦克內中國士兵是怎樣撤退的
-影片中的那輛坦克后來命運如何
1937年12月某日,南京城內,一群日本兵從一輛已毀損的坦克旁走過,突然,坦克上的機槍開始輕微轉動,瞬時槍聲大作,整排的日本兵被掃倒在地。當大批的日本兵涌來,坦克里的兩個中國士兵,卻一聲不吭,靜靜地等著向自己靠近的日軍……
這就是影片《南京!南京!》中震撼人心的一幕。導演陸川說,這是一部近乎紀錄片風格的影片,幾乎每一個情節(jié)都有歷史依據(jù)。那么,這一幕,究竟是藝術虛構,還是真實地存在于歷史的記憶里?那兩個英勇士兵最終犧牲了嗎?那輛坦克的下落又是如何?
這究竟是坦克還是拖拉機
在《南京!南京!》熱映之時,軍事迷們關注到這樣一則消息,說是影片中的坦克道具都是農民手工造的,每輛造價18萬人民幣,坦克的發(fā)動機都是用拖拉機引擎來代替。不知道是仿制者的有心為之,還是完全出于巧合,真實歷史中的那輛坦克,還真的跟拖拉機緣分不淺呢。
銀幕上,面對如狼似虎圍上來的日軍,那輛坦克以及坦克上的雙聯(lián)裝機槍以決絕的姿態(tài)定格。“那是德國I號A型坦克!币晃谎芯慷(zhàn)武器的專家林先生告訴記者。
據(jù)介紹,德國I號A型坦克是1933年研發(fā)的,由德國裝甲兵之父海因茲·古德里安親自過問、督促完成。為了有效避免一戰(zhàn)后《凡爾賽條約》對德國大型武器制造的限制,德國陸軍兵器局打的旗號是研制輕型拖拉機。參與投標的公司傾心設計,最后克虜伯公司設計的克虜伯拖拉機勝出。經過多次修改測試,德國I號A型坦克成功面世。
該型坦克設置了一個位于車體右側的機關炮塔,可由車手以手動方式進行旋轉;左側是駕駛座,駕駛員由左側的艙門進出。此外,在車身及炮塔上設有5-6個觀察窗口供乘員觀察之需要。坦克的武器裝備有2挺7.92mm MG13機槍和2250發(fā)子彈,但是沒有火炮,而且裝甲較薄,引擎過熱,動力也有不足。
那么,德國的坦克究竟怎樣到了中國呢?
從西班牙戰(zhàn)場來到了中國
為了檢驗這種坦克在實戰(zhàn)中的能力,德國就把它輸往正在進行內戰(zhàn)的西班牙。結果,該坦克的各種缺點充分暴露,遠遠遜色于當時對手使用的蘇聯(lián)坦克。
德軍開始裝備馬力更大的B型坦克,并逐步淘汰A型坦克。消息被當時正在中國為蔣介石服務的德國軍事顧問團得到,經過斡旋,德國方面將淘汰的坦克出口,向中國提供德國I號A型坦克十多輛。這些坦克就這樣被裝備進當時中國唯一的裝甲兵團第三連,之后參加了南京保衛(wèi)戰(zhàn)。
在當年那場保衛(wèi)戰(zhàn)中,德國I號A型坦克發(fā)揮了怎樣的作用?除了德式坦克,國民政府有沒有裝備其他的坦克?
德國坦克其實并不適合在南京地區(qū)作戰(zhàn)
“除了德式坦克,國民黨軍隊還擁有英國的水陸兩用坦克和炮戰(zhàn)車,但是,由于在剛結束不久的淞滬會戰(zhàn)中,英式坦克表現(xiàn)不佳,所以被放棄了。”林先生說,“當時中國唯一的裝甲兵團司令杜聿明對此也耿耿于懷。”
1937年11月20日左右的某日晚上十點鐘前后,軍政部長何應欽找到杜聿明,通知他要將德國I號坦克全部留在南京抗戰(zhàn)。但是,杜聿明卻認為,德國坦克雖然是當時最好的坦克,可是有槍無炮,威力不大,而且德國坦克的性能,也不適宜在南京這樣河流錯綜的地帶作戰(zhàn),不如留下英國的水陸兩用坦克和炮戰(zhàn)車,有槍有炮,又可以水陸兩用,必要時也好撤退。但杜聿明的建議,被何應欽生硬地拒絕了。
杜聿明把這些坦克留在了南京,自己和兵團司令部先行撤退,即與坦克連失去聯(lián)系。
沒有了實際長官的坦克連,在這場戰(zhàn)役中又會有怎樣的遭遇呢?
電影情節(jié)取材于一次真實的戰(zhàn)斗
接到命令的坦克連很快就向南京衛(wèi)戍司令長官部報到,但是卻沒有得到如何配合步兵作戰(zhàn)的明確指示!八裕箍诉B在之后的作戰(zhàn)都是應急式的,被臨時通知要怎樣怎樣,都是倉促應戰(zhàn)!笨箲(zhàn)史研究專家、解放軍出版社《軍營文化天地》雜志副主編余戈告訴記者,“毫無疑問,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坦克作用的發(fā)揮。”
12月5日,坦克連忽然接到命令,要開往湯山附近協(xié)同部隊作戰(zhàn)。該連當日到達湯山附近,次日清晨參加戰(zhàn)斗,以后數(shù)日繼續(xù)在京(南京)湯(湯山)公路及光(光華門)方(方山)公路一帶,先后配合好幾支部隊與日軍作戰(zhàn)。在方山附近戰(zhàn)斗中,有三輛坦克被日軍飛機擊中,遺棄在公路上。其中兩輛損毀嚴重,一輛損毀較輕。而正是這輛坦克里的兩個士兵,如《南京!南京!》影片中那樣,把日軍打了個措手不及。
當時,這輛編號為312的坦克履帶損壞,無法移動,眼看敵人的輕快部隊已跟蹤追來,兩位士兵覺得與其棄車而逃白白給人當靶子,還不如埋伏在坦克內,伺機打擊敵人。果然,敵人第一線部隊未搜查坦克,就貿然長驅直入,向南京前進。他們兩人從中午一直隱藏到下午四時前后,看見又有一大隊敵人步兵來到,都覺得這是狙擊敵人的最好機會。他倆輕輕地將機關槍從坦克轉塔前后兩端伸出,突然射擊,打得敵人落花流水。
敵人連續(xù)向坦克發(fā)起攻擊,但卻只使用步兵武器,沒有動用平射炮和山野炮,而只憑步兵武器是無法擊穿坦克裝甲的。就這樣,戰(zhàn)斗一直持續(xù)到黃昏以后。這時,兩個士兵商定趁夜撤退。他倆離開坦克不遠,敵人突然開槍射擊,其中一人不幸犧牲,而另一人安全逃脫,而且成功渡江。
宣傳冊子證實了坦克兵的壯舉
渡江之后,這位士兵竟然輾轉找到老上司杜聿明。杜聿明聽了這位士兵的講述之后,將信將疑,由于戰(zhàn)事緊迫,也無法調查此事,就口頭嘉獎了他。隨后,士兵歸隊。
兩年后,即1939年底,杜聿明的部隊在昆侖關殲滅敵人中村正雄的部隊將近一個旅團之后,繳獲了《皇風萬里》這本小冊子,發(fā)現(xiàn)日軍敘述到南京戰(zhàn)役的經驗教訓時,也談到這一輛坦克的埋伏狙擊給他們以沉重的打擊。這時杜聿明才知道,這兩個戰(zhàn)士是真正的勇士?僧斔麑ふ夷莻幸存的士兵時,才知道該士兵在剛剛結束的昆侖關戰(zhàn)役中為國捐軀了。
可是,有一件事情就比較蹊蹺了——盡管德式坦克在當時比較結實,但在飛機和火炮的支援下,要想毀了它也不是太難的事,日軍為何一直對那輛坦克手下留情,最后居然還讓其中一個坦克兵逃生,真讓人難以理解,這其中難道有什么原因不成?
日軍費盡心機為獲完整坦克
“確實如此,”武器研究專家林先生說,“日軍不想毀掉這輛坦克,他們急需它做研究。因為在這之前,他們已見識了這種坦克的威力!
1937年12月初,就是這輛坦克與另兩輛坦克配合約300名步兵在湯山與日軍步兵第36聯(lián)隊交上了火,并試圖繞襲日軍后方的師團部指揮所。可惜由于日軍援軍及時趕來,中國軍隊的三輛坦克只得掩護步兵全身而退。這次行動雖然失利了,但是在戰(zhàn)斗中,這輛坦克摧毀了日本東京記者訪問團的吉普車,讓日軍大為惱火。當時,日軍的山炮炮彈擊中了這輛坦克的炮塔,結果炮彈卻滑飛了,根本沒對坦克造成損傷,這讓日軍頗為驚奇。因為,對于他們而言,被德國淘汰的德式I號A型坦克也是很先進的武器。
日軍當時在中國戰(zhàn)場上所使用的裝甲車是94式輕裝甲車。“這種車體積小,重量輕,主要用于聯(lián)絡、搜索、布撒化學毒劑以及牽引火炮,并沒有準備投入到大規(guī)模的陸地戰(zhàn)中去。”武器研究專家林先生告訴記者,“整個侵華戰(zhàn)爭期間,日軍在中國戰(zhàn)場一共投入了一百多輛,而一個南京保衛(wèi)戰(zhàn),他們投入了五十輛。它小得出奇,比兩廂夏利車還小,因此當時被戲稱為小豆裝甲車。”
相對于小豆裝甲車,德制坦克個頭則大得多。至于它們之間的技術差別,那就好比美國總統(tǒng)專車和簡裝夏利。
德國I號A型坦克的兩挺7.9毫米機槍,在當時也屬于“反坦克武器”。它發(fā)射德制鋼芯穿甲彈時,完全能夠從任何方向擊穿日本94式輕裝甲車。德制坦克裝甲厚度13毫米,遠超過日本94式的7毫米。94式的6.5毫米小口徑機槍,從任何方向都不可能擊穿德國I號坦克。
德國I號A型坦克還有一部當時屬“高科技”的無線電臺,而日本94式沒有電臺,根本無法協(xié)同作戰(zhàn)。
雖然在動力上,德國I號A型坦克遠不及同時期的蘇聯(lián)坦克,但幾乎是日軍94式輕裝甲車的兩倍。假如它倆相遇,I號坦克完全可以輕松地將94式輕裝甲車撞翻或擠到溝里,根本不用開火。
所以,日軍迫切需要獲得一輛德國坦克,以做技術研究。最終,他們如愿以償。
影片《南京!南京!》中自從出現(xiàn)這組鏡頭后,就再未提及這些坦克的下落,那么,它們又有哪些《南京!南京!》未曾挖掘出的故事呢?
坦克兵士氣正足卻接到撤退命令
當時身為坦克連連部摩托偵察班班長的何嘉兆清楚地記得,12月8日起,南京城郊已處在被日軍三面圍攻中。9日下午,衛(wèi)戍司令部命令派兩輛坦克在司令部附近加強警衛(wèi),其余坦克分別在明故宮機場、中華門內和交通部待命。全連部署完畢已是午夜了。10日早晨,日軍企圖從光華門入城,在五輛坦克支持協(xié)同下,中國士兵奮起反擊,將沖進來的日軍殲滅。但是,12日,唐生智下令撤退。何嘉兆蒙了,戰(zhàn)事雖然吃緊,可士氣還是很足的呀。他趕緊向司令部請示,被告知,坦克不用了,你們開回去吧!
鑒于情況緊急,何嘉兆只好決定立即撤到下關。出挹江門時,由于政令不通,又遭到守城門士兵鳴槍阻止。坦克未予理會,沖出了挹江門。后面混亂的人群也隨車隊沖出了城門,場面一片混亂,許多人被擠倒在地,而恰在此時,原被阻在中華門的最后一輛坦克,也在人群后面出現(xiàn),不知是不是因為視線角度的問題,坦克直接從被擠倒的人身上通過,人群慘嚎連連,何嘉兆他們不得不將坦克履帶炸毀,才迫使坦克停下。
還有四輛坦克落入敵手
時為裝甲兵團步兵炮教導隊第二營軍需官的劉樹芄,也隨坦克連撤至下關江邊。有位排長告訴他,“正在交涉輪渡”。因當時人員中,劉樹芄的軍階最高,大家都愿聽其指揮。晚上九點多鐘,他們攔住了一批木船,并將木船兩只一排用跳板連起來,準備把坦克開上去運送過江。可是因為兩船連接得不牢固,船的噸位又小,坦克才開上跳板,船就傾倒了。反復多次,仍無效果。
時間已到深夜十二點。問題終于解決了,正在輪渡拖著木船過江之際,又有一艘小火輪追來,不準運送坦克渡江。經過激烈爭執(zhí),載運坦克的木船繩索被強制砍斷。木船既無舵又無槳,不能掌握方向,只有聽任江水沖擊,順流而下,不知蹤跡。
“對于離開的官兵來說,順水漂流的坦克確實不知蹤跡,”余戈告訴記者,但是,“這些所謂的不知蹤跡的坦克有四輛,后來翻船,被日軍不費一槍一彈順利繳獲。日軍那個高興啊,因為那四輛坦克還能正常使用。”
那么,這些坦克到了日軍手里后,又下落如何呢?
坦克最后出現(xiàn)在日本陸軍技術本部
“那輛在方山落入敵手的坦克,被日軍在第一時間送到日軍陸軍技術本部,進行研究!蔽淦鲗<伊窒壬榻B說,“后來,在下關落入敵手的四輛完整的坦克中,又有一輛被送到了日軍技術本部,其余就留在中國戰(zhàn)場作戰(zhàn)。”
到了1939年,日軍雖然連續(xù)攻占中國大片土地,但中國人民毫無屈服之意,拼死奮戰(zhàn),相反,日軍已經漸漸有了疲態(tài)。日本軍部為了鼓舞士氣,就在東京舉辦展覽,展出若干從中國戰(zhàn)場繳獲的兵器。在這次展覽中,就有那輛已被修復的中國軍隊使用過的編號為312的坦克。
“通過現(xiàn)存的照片可以看出,車體損壞不大,但可見無數(shù)彈痕。”林先生介紹說。由于年代久遠,受攝影技術的限制,存在色差。照片上,依稀可見有五處彈痕,包括觀察窗上方的一彈,擊毀探照燈一彈,車體腹部正面三彈,均為輕武器擊中損傷。而背面照片上確實可以看到蜂窩狀的“無數(shù)彈痕”。日方在展覽牌上也記錄著,這輛坦克在不能正常行駛之后,依然用車上的機槍反抗許久,才在晚上落入日軍之手!疤箍撕蟛繌椇劾劾,與當時戰(zhàn)斗的場面比較契合!敝劣谄渌焕U獲的坦克在哪里,林先生遺憾地告訴記者,他至今沒有看到或聽到任何消息。
本版主筆 見習記者 張榮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