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說,親情是一道越不過去的坎。然而共和國的領(lǐng)袖們卻以其自身的大智慧,在親情面前公私分明,成為人民共和國廉潔的風范。
毛澤東對于有困難的親朋好友,總是給予無私的關(guān)懷與幫助。但這種關(guān)懷總有一把看不見的尺子,從不離開某個度。毛澤東有8個表兄弟,相互之間關(guān)系都很好。解放后,毛澤東曾多次給他們寫信,寄錢寄物,并接他們上京。但當他們提出要毛澤東推薦介紹到北京工作時,毛澤東都未答應(yīng),他說這樣做“人民會說話的”。
剛解放那陣,毛澤東外祖父家的親戚經(jīng)常上京看望毛澤東,有些人回去后非常神氣,不把當?shù)卣刹糠旁谘劾铩C珴蓶|得知這一情況后,給鄉(xiāng)政府寫信:“……文家任何人,都要同鄉(xiāng)里眾人一樣,服從黨與政府的領(lǐng)導,勤耕守法,不應(yīng)特殊。請你們不要因為文家是我的親戚,覺得不好放手管理,如有落后行為,應(yīng)受批評。”毛澤東一直關(guān)照楊開慧的家人,楊開慧的哥哥楊開智,建國初期曾抱了很大的希望給毛澤東寫信,毛澤東的回信則是“不要有任何奢望”、“一切按正常規(guī)矩辦理”,既感人又不失原則。對待子女,毛澤東要求他們與老百姓一樣,不允許搞特殊化,他常說的一句話是:“誰叫你是毛澤東的兒女呢?”無論是對待毛岸英的婚姻問題,還是對李訥上學往返、住校、吃飯等問題,毛澤東都是這一句話。
“七大”即任中央“五大書記”之一的任弼時也遇到過和毛澤東同樣的情況。他有個妹妹解放后來看他,并提出讓他給湖南省委寫封信,給她丈夫安排個工作,任弼時的回答是:“這樣做不合組織原則!
周恩來沒有子女,待侄女周秉建視同己出。就是這樣親的人,全國知青上山下山中,周恩來也把她打發(fā)去了內(nèi)蒙大草原插隊。后來周秉建參了軍,一次去看伯伯,周恩來卻勸她脫下軍裝,繼續(xù)回去當牧民。周秉建回到內(nèi)蒙古又幾次放棄了上大學和去工廠的機會。她刻苦自學蒙古語,于1975年10月考入內(nèi)蒙古大學蒙古語專業(yè)。畢業(yè)后,她遵從伯伯的教誨,又一次回到了已與自己結(jié)下不解之緣的大草原,真正找到了施展抱負的機會。
周恩來有十條家規(guī):晚輩不能丟下工作專程去看望他;來者一律住國務(wù)院招待所;一律到食堂買飯菜,有工作的自費,沒有工作的總理代付伙食費;看電影(戲)以家屬身份買票入場,不準用招待券;不準請客送禮;不準動用公家的車子;個人生活凡能自己做的事,不要別人辦,生活要艱苦樸素;任何場合都不要講出與總理的關(guān)系,不要炫耀自己;不謀私利,不搞特殊化。面對如此家規(guī),人們除了肅然起敬,能說什么呢?
言傳不如身教,教育者的以身作則更能打動被教育者,他們的思想工作更具說服力。正如毛澤東衛(wèi)士所說:“三年困難時間,我為毛主席服務(wù),千真萬確一點光也不曾沾上。但我心順,無牢騷。因為毛主席就在我身邊勒緊了褲腰帶。青黃不接的困難時期,一盤野菜聊以充饑便堅持了夜以繼日的工作。只此一條,我便愿意跟隨他同心同德,共渡難關(guā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