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小金庫”,一是從法律、法規(guī)源頭起步,遏止權力部門化、部門利益化。二是實施陽光財政,每筆收入和支出都接受監(jiān)督。
中共中央紀委、監(jiān)察部、財政部、審計署近日聯合印發(fā)《關于在黨政機關和事業(yè)單位開展“小金庫”專項治理工作的實施辦法》,明確今年在全國范圍內開展黨政機關和事業(yè)單位“小金庫”專項治理。據媒體報道,此前,財政部下發(fā)《關于深化地方非稅收入收繳管理改革的指導意見》,要求對地方所有非稅收入實行國庫集中收繳,最后的期限是2012年。
兩項治理,一個旨歸,在全球金融危機背景下有逼退部門利益充實財政資金功效,同時對于推進預防腐敗體系、建設廉潔政府,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管住政府的錢袋子,在任何時候都是國家治理的第一要務,可以說是一切善政之源。財政是一國、一家之經濟命脈,不建立和完善公共財政,無論是改善民生,還是更大范圍的建設都難以發(fā)揮實效。這是已經被實踐一再證明了的。
但是政府財政管理之難,同樣也是被實踐所證明了的。自改革開放以來,國務院就“小金庫”曾經發(fā)出過11次清查文件,效果并不顯著。數據顯示,1978年,全國預算外資金為347億元,相當于預算內收入的30.6%;到1992年,全國預算外資金為3855億元,相當于當年預算內收入的90%以上!百M大于稅”,是這種情形言簡意賅的真實寫照。
而造成費大于稅、上上下下政府部門“小金庫”盛行的根本原因,是權力部門化,部門利益化,利益法制化。像違規(guī)收費、罰款及攤派;資產處置、房屋、土地出租收入;以至會議費、勞務費、培訓費和咨詢費等等都可以成為單位“小金庫”。想收什么稅費,名頭多得很;想用什么錢,也不必詳細公開賬目。這就形成惡性循環(huán):稅費收得越多,樓堂館所越大型氣派;大樓越大,出租等獲利越多,“小金庫”越充足,越追求大樓大型和氣派;各種名目的收入越多,干部收入越高,機構和人員越臃腫膨大;機構和人員越臃腫膨大,越會催生各種亂收費亂罰款盛行,民間的創(chuàng)富能力和意愿越萎縮,千軍萬馬越會擠政府的獨木橋,精兵簡政的改革越難。
因此,管住政府的錢袋子,切斷政府權力與經濟利益之間的直接聯系,實在是性命攸關的一件事。做好這件事,將一切政府收入納入財政預算視野,只是小小的第一步,只能在短期內達到一定的治標效果。誠如本次“小金庫”治理,基本上還是靠自查自糾。自上而下的監(jiān)督檢查,按要求各地區(qū)各部門重點檢查階段的檢查面不得低于納入治理范圍單位總數的5%,重點領域、重點部門和重點單位檢查面不得低于20%。最高也就是20%的檢查面而已。要定一個全面檢查的目標,也是可以實現的,但也難防風過水無痕,風過后一切如故。上級部門一輪檢查下來,還不知要用多少時日。
治理“小金庫”的根本辦法,一是從上面的法律、法規(guī)、規(guī)章源頭起步,遏制住權力部門化、利益化的手。一切征稅費權力全部回到人大,都必須經過人大辯論、審議并公開討論;二是實施陽光財政,各級各單位,每一筆收入和支出都詳細羅列在陽光下,接受人大審議、公眾監(jiān)督,以此遏制政府自利自肥自我服務傾向。國家任何時候都要加倍警惕和防范“窮民富政府”現象。(作者童大煥,媒體評論員)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