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富人群體的擴大,越來越多的私人銀行也爭相推出針對這些高凈值顧客的理財服務。但是,僅僅提供個性化服務、配備一個理財經理全天候接聽電話的做法再也不夠了:超級富豪們目前正在尋找復雜的新產品進行投資。
鑒于所提供建議的范圍之廣,要想成為富人并保住財富,很少有比現(xiàn)在更好的時機了。但人們選擇了哪些工具來投資呢?
對沖基金
在如今成熟的金融市場上,人們談論最多的無疑就是對沖基金。每一天,它們都會因為讓已經富有的投資者變得更加富有而受到贊揚,也會因為引起資產價格大幅波動而受到指責。全球大宗商品的繁榮就是一個例子,據悉,對沖基金在這個領域發(fā)揮了巨大影響。
對沖基金享有的自由是它們成功的一個關鍵因素。首先,它們不僅僅是要超越某個指數(shù),相反,它們的目標是要增加客戶財富的絕對值。為此,它們頻繁采用主流基金不能或不愿使用的復雜投資策略和新奇金融工具。
再加上對衍生品和賣空交易(實際上就是押注價格下跌而非上漲)的使用,這種近乎秘密的存在更增強了對沖基金的神秘感。
當然,投資這些基金是有代價的。它們費用可能非常高昂,僅年費就高達管理資產額的1.5%到2%,此外,在超過目標水平后,對沖基金還要留下為你賺取的利潤的20%。
倫敦卡斯商學院另類投資研究中心主任哈里·卡特率先提出了“合成對沖基金”的概念。這類基金旨在復制某個對沖基金或“基金的基金”的回報分布,其目的并非要每個月獲得完全相同的回報,而是希望根據相同的統(tǒng)計特性,在將來獲得投資回報。但這些基金仍處于開發(fā)的初期,因此很難對產品和價格進行比較。而美林、高盛和Julius Baer均表示,它們近期將(或已經)推出“合成對沖基金”產品。
貨幣管理外包
“貨幣管理外包”指的是將全球投資組合中的貨幣風險外包給專門的機構。
巴特勒說:“貨幣管理外包對經常持有非本幣資產的投資者最有用,因為它能讓投資者規(guī)避投資貨幣對本幣貶值的風險。貨幣管理機構也能尋求從匯率中獲得回報!
但他表示,貨幣管理外包屬于預期性產品,因此投資組合的規(guī)模要足夠大,才能讓風險與創(chuàng)造和經營的成本相適應。
目前有兩種類型的貨幣管理外包——被動型和積極型。被動型管理外包可彌補匯兌損失,但如果管理者對沖的幣種升值了,那么這種管理外包自身也會產生虧損。這種產品的成本很低,大約相當于所管理資產的0.02%至0.03%。
積極型管理外包旨在為客戶創(chuàng)造回報,而不只是保障資產安全,因此成本往往更加高,在0.1%至0.4%之間。
有一類抵押貸款貨幣管理產品可以通過成功的外匯交易,減少或消除抵押貸款。它們旨在借入低息貨幣和可能對英鎊貶值的貨幣。
最大的外匯抵押貸款公司Ecu Group,為倫敦金融城700余名業(yè)主管理著價值約8億英鎊的抵押貸款。Ecu會根據對宏觀經濟形勢的判斷,有規(guī)律地將貸款在英鎊、美元、加元、瑞士法郎和歐元之間轉換。實際上,它是一個“宏觀對沖基金”。
比如說,某人在1988年將一筆100萬英鎊、17年期的抵押貸款交給Ecu管理,那么他支付的平均利息將是每年5.4%,而不是8.94%的可變利息。更妙的是,在一筆都不償還的情況下,這筆貸款將減少至54.5561萬英鎊。
但這一產品也有很大的風險,如果處理失當,那么你的欠款額就可能高于當初買房時的金額。
海外債券
海外債券特別適合于兩類人:一類是接近退休年齡并計劃到海外過退休生活的人;另一類是在債券到期時將以較低稅率納稅的人。
海外債券的主要優(yōu)勢在于,以債券形式持有的資金在增值時,幾乎不用繳納任何形式的稅。惟一要交的稅是在源頭上就對某些收入形式扣除了的不可退回的代扣所得稅。
對積極型投資者來說,不用交資本利得稅可能也是一個特殊優(yōu)勢。他們可以在沒有這種稅干擾其判斷的情況下進行投資決策。
ETF基金
希望投資大宗商品的人數(shù)量的增長,與大宗商品價格從上世紀90年代的蕭條中全面反彈步調一致,這并不奇怪。事實上,大宗商品市場旺盛的投資需求,已經產生了容易獲得的投資工具,比如交易型開放式指數(shù)基金(ETF)等。
ETF類似于指數(shù)跟蹤型基金,目的是復制某一股票指數(shù)的增長,但它和投資信托產品一樣,可以全天交易。ETF還像單位信托產品那樣有一個開放式架構,意味著它們可以通過發(fā)行和取消份額來滿足投資者的供給和需求。
這些基金可以投資于大宗商品、黃金或任何與指數(shù)掛鉤的產品。它們的收費非常低,只有1.5%的費率,很多銀行都有銷售。
碳排放交易
全球的企業(yè)需要監(jiān)控自己的碳排放狀況,這為投資者創(chuàng)造出了碳排放交易的新機遇。
歐盟各國已經制定了一個計劃,通過制定碳排放交易方案,以最節(jié)約成本的方式實現(xiàn)減排。
碳排放交易的對象是碳排放信用,其價格根據每噸二氧化碳的基本價格來確定。投資者既可投資于能從碳排放交易市場盈利、或從這些盈利中獲得好處的公司,也可以投資于碳排放交易基金。(露西·沃里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