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酒、炒股、還造車的五糧液(000858),上周在A股市場大出“風頭”。隨著中國證監(jiān)會的一紙立案調查公告,五糧液突陷“調查門”震驚整個資本市場。106家基金身陷其中忐忑不安,市場隨即傳出多個版本的調查原因;而隨著五糧液公司的緊急公關,機構們又開始高調唱多……直到昨天,中國證監(jiān)會以及五糧液公司仍沒有對此次調查作出正面回應,但這并不意味著一切將回歸平靜,颶風過后,總會留下一些痕跡。
最瘋狂的機構對賭
上周三下午開盤不久,在上市公司中有著“重量級”地位的五糧液突然開始斷崖式跳水。幾乎是瞬間,隨著大單瘋狂拋出,五糧液股價直奔跌停而去。
“出事了!”部分投資者忽然意識到有什么重大事情發(fā)生。果然,在深交所網站上,五糧液中午公告稱:“公司9日收到中國證監(jiān)會調查通知書,因公司涉嫌違反證券法律法規(guī),證監(jiān)會決定立案調查。”
“績優(yōu)股也被查,這股市沒法兒看了!”“中午發(fā)公告還不停牌,上市公司怎能這樣不負責任!”投資者抱怨歸抱怨,但依然盡其所能地捕風捉影、相互打探出事原因。而9日當天,五糧液遭遇上市11年來最瘋狂的機構對賭。成交22660萬股,成交額達到50.95億元,是其前一天成交金額的5倍!
深交所公開數據顯示,五糧液賣出前五位皆為機構席位,拋售金額共計11.97億元。不過,在部分機構慌不擇路的同時,仍有5.52億元資金顯示為凈流入,包括銀河證券上海曲陽路營業(yè)部、國信證券深圳泰然九路營業(yè)部等在內的5家機構共買入3.96億元。
一直到上周五,五糧液成交仍沒有回到平時水平。突陷“調查門”后,五糧液三天累計成交額達到97.6億元。雖然周四、周五兩天,五糧液股價暫時穩(wěn)定在22元左右,但市場仍在密切關注五糧液的事態(tài)進展。
最擔心保險資金拋售
作為機構重倉股,五糧液一直頗受基金青睞。數據顯示,至今年6月30日,共有41家基金公司旗下的106只基金持有五糧液,持股總數達到3.55億股,占流通A股比例的9.36%。其中,8只基金持股量超過1000萬股。除基金外,中國人壽兩只產品也累計持有五糧液6415萬股,為該股第二、第五大股東。
德圣基金研究中心基金分析師江賽春在接受北京晨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機構如果集中拋售五糧液,肯定會對股價造成極大負面影響。但從目前情況來看,這種可能性似乎不大。而深圳一位基金經理則對記者表示,目前對五糧液的調查還沒定論,如果只是之前未了的委托理財問題,應該不會對公司估值有多大影響,但如果涉嫌財務造假,就很難說了。
另一位市場資深人士則對記者表示,“基金是否拋售,取決于是否真正影響到了該股的業(yè)績和基本面,但保險資金不好說。遠到2008年的中國平安(601318)、近到本輪3400點引發(fā)的調整,保險資金拋售股票引發(fā)的地震并不少見!
緊急危機公關暫時奏效
在資本市場的動靜太大了,這使得五糧液不得不緊急進行危機公關。9月10日下午4時,由中信證券牽頭的電話會議召開。據悉,該會上午通知、下午開會,雖然組織得十分倉促,但參會機構卻達到170多家。
不過,由于受調查事件仍不明朗,不少與會機構憂心忡忡。一位參加電話會議的券商研究員向北京晨報記者透露,被調查的緣由是眾人最關心的問題,但參加會議的公司高管——五糧液公司董秘彭智輔卻不愿多說,并多次將會議重心放在公司生產銷售上。
“可能是要向市場傳達一個信息——公司主業(yè)并未受影響!币晃恢槿耸糠Q,從五糧液的表態(tài)來看,公司是知道被調查原因的。之所以沒有就該事件發(fā)布進一步公告,是因為證監(jiān)會沒有結案,交易所要求他們“不要亂說”。
在電話會議后,券商開始集體唱多五糧液中長期投資價值,并給出“買入”評級。上周五,五糧液也止住跌勢并小幅上漲2.15%。
中小股東們很憤怒
五糧液憑啥不停牌
把五糧液“調查門”事件比喻成“因未臨時停牌而引發(fā)的‘血案’”一點不為過。在上周,資本市場爭議最大、中小股東最氣憤的,莫過于五糧液出了這么大的事竟然不停牌。
好在五糧液的股價沒有繼續(xù)下跌,否則,該事件真的可能會引發(fā)資本市場的一場“血案”。而連續(xù)幾天,五糧液依然放出巨大成交量似乎也在暗示投資者:機構們正在以自己的“先知先覺”行動著。買入還是賣出?對于中小股東來說,永遠后知后覺。
這并非中小股東的錯,而是制度上的先天缺陷。不可否認的是,如今交易所對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嚴格甚至可以說是近乎苛刻。只要會引起較大股價波動的情況,通常都會要求上市公司停牌。
為什么這一次交易所卻沒有要求五糧液停牌?據五糧液方面稱,是深交所不讓,因為這件事對上市公司影響并不大。種種跡象表明,上到監(jiān)管層、交易所,下到上市公司,大家對五糧液被調查原因心知肚明,要不然怎么知道影響不大?
“影響不大”的“調查門”卻引來了公司上市11年來的最大天量,相信交易所事先一定沒料到。不過話說回來,既然“影響不大”,發(fā)公告時為什么就不能直接公布原因呢?當一次次傳聞最終向事實靠近,監(jiān)管層是否應該反思一下,在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上,如何真正做到“真實、準確、完整、及時”。
隨著監(jiān)管力度的加強,如今上市公司被調查的案例越來越多。對于投資者來說,大家希望、也有權利在第一時間知道這家公司到底發(fā)生了什么事情。公開、公平、公正的“三公”原則不是用來在口頭上說說的,我們不愿意看到“三公”原則一次又一次的蒼白無力。 ( 王潔)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