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暖花開,萬物復蘇,連蟄伏多日的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也開始了自己的“復興之路”。
4月5日,挾連續(xù)5日上漲之余威,紐約商品交易所5月份交貨的原油期貨價格收于每桶86.62美元,創(chuàng)下自2008年10月初以來的新高。如果再考慮到美國總統(tǒng)奧巴馬3月31日剛剛宣布,將擴大對美國近海油氣田的開發(fā)這一背景,那么油價上揚的動力之強可見一斑。
反觀2008年,在布什7月14日宣布解除在美國近海開采石油的禁令后,紐約油價此后兩天連續(xù)跳水,15日一天就跌了6.44美元,創(chuàng)17年來最大跌幅。這說明目前市場對未來經濟復蘇的樂觀情緒與當年金融危機爆發(fā)時的悲觀情緒已完全不同了。
實際上,不僅僅是石油,幾乎所有全球大宗商品價格從2009年年中就已經開始顯著回升。此等變化是國際經濟總體復蘇和全球金融市場環(huán)境改善的大背景使然。
而另一重因素可能更為關鍵,即貨幣貶值和過多流動性。為應對危機,各國央行向金融機構注入了過多流動性,并因此陷入了一種惡性循環(huán):因為世界各國瘋狂發(fā)行紙幣,人們對通脹和貨幣貶值產生擔憂,并采取避險行動。于是,這類資金與投機資金合流,成為國際市場大宗商品價格暴漲的推手。大宗商品價格的上漲又進一步加大了通脹壓力。
這一點,對于中國這樣一個對外部需求迫切的“世界工廠”影響尤甚。而幾年前那場“輸入型通脹”的教訓仍歷歷在目。
以油價為例,一方面,國際油價上漲將會造成原材料價格上漲,從而產生輸入型通貨膨脹的壓力;另一方面,國際油價對國內通脹的影響更多的是通過成品油提價來表現的,從而造成其他成本因素如國內農機、交通運輸等行業(yè)的成本提升。
數據也許能夠說明問題:今年2月份,我國工業(yè)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上漲幅度達到10.3%,比PPI5.4%的上漲幅度高出4.9個百分點,而去年同期為-7.1%,今年2月的漲幅比上月擴大2.3個百分點。特別是2月份有色金屬材料和電線類價格上漲30.1%,燃料動力類價格上漲了25.4%,這些原料價格的大幅度上漲,必將傳導給產品市場,造成后續(xù)PPI繼續(xù)攀升,從而帶來普遍性的影響。
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上升對國內通脹預期的壓力究竟多大,雖然目前尚難下結論,但無論是對于政府還是企業(yè)而言,都應提早打算,準備好應對措施。對于企業(yè)而言,有必要對大宗商品價格進行套期保值,但是套保行為不能再度演變?yōu)橥稒C行為。對政府而言,應加強對國際大宗商品價格的監(jiān)測,并可以適時通過增強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的彈性等手段來加以應對。(尚前名)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